浙江畲民的族群认同研究
摘要: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山居民族,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民族内部保持着较高的族群认同。经历千年的辗转迁徙,在明清时期大量进入浙南山区,与广大汉族交错杂居。这种分布的自然特点,决定了它与汉族将会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社会整体。本文通过查阅分析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结合族群认同理论,从语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三个方面展示浙江畲族在明清时期的族群认同,还有与汉族密切交往之后出现的族群认同危机和相关建议。希冀能够借此为今后重构畲族族群认同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浙江畲族;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危机
一、文献综述
一、族群理论研究综述
族群是英文Ethnic Group词组的汉语译法。Ethnic Group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得到了国际人类学界广泛的应用,在当时主要指代的是“存在于一个较大的社会中具有不同起源、历史记忆和文化特征的亚群体或lsquo;少数民族rsquo;,且族群拥有自己或他人认定的共同世系和文化体系,是可以超越地域的存在。”[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中国学者接受。中西方学术界对于“族群”的定义层出不穷,光是西方学界就有二十多种不同的定义。
最早对族群做出定义的是现代社会学奠基者马克思·韦伯(Max Weber),他认为“族群是指因体质的或者习俗的或者对殖民化以及移民的记忆认同的相似而对共同的血统拥有主观信仰的群体,这种信仰对非亲属的共同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族群不同于亲属群体。”[2]他的这一定义意识到过于看重族群的外在特征的缺陷。
1954 年,英国人类学家利奇(Edmund Ronald Leach)其经典著作《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一书中,通过对缅甸北部高地民族的族群互动调查,指出:即使一个族群中包含数个文化差异较大的亚族群,他们依然可以被认定为同一个族群。也就是说,文化不是决定族群认同的必要条件,有文化差异的不同群体也可以认同为一个族群。[3]
1969年,著名的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曼里克bull;巴斯(Fredrick Barth)并在其主编的《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中首次提出了“边界论”。他强调:“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是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这一论点的提出,将族群的定义由原生论转变成为建构论,将之前忽略的族群个体的认同纳入族群的研究之中。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