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群体在上海-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旅沪白俄的生活文献综述

 2022-08-30 11:13:43

白俄在上海

——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旅沪白俄的生活

摘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等级逐渐被推翻。往日风光又高贵的沙俄旧贵族、军官、资本家、地主等阶级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在苏维埃政权的红色高压政策下,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生路。自此,欧洲、美洲、亚洲等地都可以看到白俄(与“赤俄”相对应的称呼)的踪迹。此文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流亡到中国上海的白俄身上,这个群体的存在是上海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却也给上海增添了不一样的异国色彩。通过对旅沪白俄的生活各方面的再现和分析,结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尤其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从而探究个体命运的沉浮与大时代的走向之间的联系,将日常生活背后的宏大历史意义深入发掘,实现历史研究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十月革命; 白俄; 上海;马斯洛需求理论

一、文献综述

俄国十月革命百年之际,思及这场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变,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对于十月革命的研究,也主要是从其背景、意义等方面入手,而专门针对参与其中的人的研究比较少。而白俄群体作为整场革命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被迫出走苏联前往别国。Tatiana Schaufuss在《The White Russian Refugees》中讨论了白俄出走苏联是兼具个人安全和政治需要的原因,他们的去向也在《20世纪初期远东地区的俄国移民问题》一文中指出共有4个:一部分到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及芬兰;一部分去了波兰、德国、比利时、法国;第三部分去了土耳其、东欧各国;第四部分就到了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本文重点关注的是上海白俄的情况,学术界已有《论近代上海的俄侨社区》、《老上海的俄国侨民》、《白俄:游荡在霞飞路上的异邦孤魂》、《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的俄国侨民及其出版物(20一30年代)》、《二战后初期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与斗争——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旅沪俄侨与苏联卫国战争》等诸多文章,内容也涵盖白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时间线从他们抵沪开始,到归国结束。白俄是在特定的年代出现的特殊的群体,是时代造就的独一无二的产物,因而对于他们的研究是极具意义的。

一、来沪原因及经过

Tatiana Schaufuss在《The White Russian Refugees》文中表示,对难民问题的分析,需要对产生这个问题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进行透彻的了解,并结合真实的事实数据,处理其历史和现实的方面。因而他认为,白俄难民流亡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其动机不仅是一种政治和爱国主义,而且是一种个人安全。因为在布尔什维克的恐怖统治下,这一阶级,连同贵族,地主,以及国家的神职人员,都遭受到迫害。接下来他分析了白俄难民在法国、美国、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巴尔干半岛等地区的生活状况,包括工作、东正教、出版业等方面,得出了以下结论:所谓的“政治庇护”并没有给予他们平等的工作或是生存的机会,白俄难民缺乏在世界面前阐述他们理由的能力,依靠组织去公开他们的不满比忍受困境困难得多。所以接收白俄难民的国家,解决劳动力的工作问题,更需要拨出足够的资金为非劳动力提供住所,保障这些难民的基本生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