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SPSS统计软件因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简易的操作,友好的界面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量化研究手段。尤其在信息化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研究方式。
关键词:SPSS ;教育研究;信息化教育
一、文献综述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统计软件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用户最多、功能最强大的优秀通用统计软件之一。由于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简便的操作、可视化的窗格hellip;hellip;不仅仅是在统计学的领域,在生物医药、经济学、生物学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医药中对数据信度以及效度检验方法对研究的内容后续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药物效果的科学实验研究中,数据的收集往往会由于的迁移、患者的心理的担忧、患者的身体素质差异以及一些不可抗力原因,导致数据的失真和部分参数的空缺。研究者若使用信度和效度较低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其得出的结论往往和真实的结论有所偏差。但是SPSS解决了这一难题,SPSS可视化的窗格对非统计专业的人士来说操作简便,大多数情况都不需要操作者进行编程。软件自带的各种检验方法如:卡方检验、F-检验、方差检验hellip;hellip;SPSS软件一系列的检验方法可对实验数据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删除失真数据,为之后的药物的生存分析奠定基础。例如:在Marzia Del Re,Elisa Biasco等人的研究论文中《The Detectionof Androgen Receptor Splice Variant 7 in Plasma-derived Exosomal RNA Strongly Predicts Resistance to Hormonal Therapy in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Patient》就利用SPSS对额外的统计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首先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然后利用生存分析对总生存率采用Kaplan Meier法进行评价为后续实验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1]。因此利用SPSS的各种检验方法就对收集的数据有了科学的判断。
SPSS除了在上述所说的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运用SPSS软件来分析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在教育的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通过个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结合已存在的结论定性的分析影响的因素。但是定性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可信度较低。而SPSS通过可靠的统计信息数据,提供量化分析结果,使得教育领域从定性向定量转化,增加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SPSS的数据分析的程序都有相应的数学统计模型作为支撑,使得人文社科类的研究从“经验—结论”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了“数据统计—量化—结论”的研究模式。
在翻转课堂的满意度调查的研究中很多的研究只是定性的研究翻转课堂的满意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如刘颖的《“翻转课堂”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以南航金城学院“高级英语”课程实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定性的得出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满意度与自主学习的材料有关,教师的满意度则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关。[2]但是论文的研究仅仅停留在问卷调查或者是访谈的基础上,没有用可考的数据进行支撑。因此文章的可信度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调查上。若利用SPSS的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定量的剖析,对调查者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行可信度的方差的分析,得出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满意度的情况可信度就大大增加。比如翟雪松的《翻转课堂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就利用FCM满意度的调查删选出34个题项,利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评级测定[3]。研究者以安徽建筑大学和合肥师范学院17个专业二、三年级158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英语为教学内容,严格按照FCM教学模式完成166课时(包括80课时的在线课堂)教学任务,进行问卷回收,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将各个指标进行降维,并对其分析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得出课程质量、学习者期待以及感知价值是影响大学生对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是否有好感的重要指标。在研究中作者不仅仅只是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而是利用SPSS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因子分析,对32个因子删选,最后选择主要的三个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再进一步的确定回归方程,依附于数据分析得出学生评估翻转课堂的优劣主要是基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如若不进行数据的分析我们只能判断学生对于某种学习方法的评估与学习效率有关,但是某个评估因素所占权重的多少我们无从了解。因此在今后课程教育方法的改进过程中,如果在每个影响因子上都赋予相同的资源和同等的时间、精力,那么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说SPSS的数据分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既能增加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又能为对今后教学教育方法改进给出明确改进方向,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信息化教育的研究上,吕森林在《学校信息化问题症状剖析》一文中写道我国现阶段信息化教育主要的问题有: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的欠缺、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难以融合、详细化孤岛问题严重。[4]现在多数学校为响应国家信息化教育的号召,为增加学校信息化教育的硬件配置设施,增加多媒体设施,信息技术教室的建设、学校电脑购买的资金,国家也在不断的增加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较大,地方政府的投入资金不同,导致东西部的学校和城乡间的学校信息化设备的差距较大。但是哪怕是经济发展的地区,以沿海城市为例,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学校教师因为缺乏专业化的知识使得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能物尽其用,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知识背景,学校也没有组织相关教师的专业培训,使得这些硬件设施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学校在设备的维修方面也存在着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的现象,这导致硬件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大大缩短,资源浪费严重,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比大大的降低。尤其重要的一点现阶段许多学校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计算机化而不是资源共享化,观念的偏差导致各个学校信息化软实力的不足。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