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出土文献所见战国时期秦国的“邦”
摘要: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献中多有关于秦国“邦”的记载,一般常将其理解为国家。但从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和秦国封泥“南阳邦尉”来看,有些“邦”显然不是指国家,战国时期秦国的“邦”可分为两种,一种指秦国,另一种可能指郡。因为在战争状态下,由于郡的面积往往很大,郡守作为守卫国土的地方长官权力也很大,同时从出土的秦兵铭文来看担任郡守的往往是秦国重要的人物,因此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看战国时期秦国的有些郡与西周时的诸侯国无异,因而秦人视郡为邦。到了秦统一六国之后才把这些名称改过来,统一称为郡。
关键词:战国;秦郡;邦;“南阳邦尉”;郡守
一、文献综述
邦,即我们常说的国,自早期国家概念形成以后,就被用来形容国家。武王克商之后分封渐起,于是有“封邦建国”“协和万邦”之说,邦也常被用来形容诸侯国,所以段注《说文解字》云:“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lsquo;邦康叔,邦诸侯。rsquo;论语云:lsquo;在邦域之中。rsquo;皆封字也。”[1]所以对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而言,一般认为秦邦指的就是秦国。
里耶秦简中有“邦司马”,睡虎地秦简中有“邦客”,秦封泥中有“邦侯”,一般都认为指的是国家。王辉先生《秦文字集证》一书认为邦即指国家,因此“邦司马”即国家的司马,“邦侯”即国家的侯[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也基本将简牍中的“邦”字解释为国家[3]。游逸飞先生《里耶秦简8-455号木方选释》一文则认为“邦”是指秦与东方六国下属的地方封国[4]。杨振红《从秦“邦”、“内史”的演变看战国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发展》一文指出根据里耶秦简中关于将“郡邦尉”改为郡尉、“邦司马”改为郡司马可以反推,秦改制之前“邦”的地位与郡大致相当,因此她认为“邦”不是指秦统治的全部疆域,而是指秦王畿,即内史所管辖的京师地区。[5]
我们发现,以上形成的三种观点,都无法对秦国出土文献中出现的“邦”字做一个圆满合理的解释。里耶秦简中有一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制的木方,其中有文曰“郡邦尉为郡尉”,如果将邦理解为国家或者王畿,那么问题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官职本就有所区别,为何要将国家的尉改称郡尉,显然将邦理解为国家或者王畿这样的解释是牵强的。陈伟先生主编的《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一书中,将有些简文中提到的“邦”解释为“郡”,如将“邦司空”理解成郡司空[6],这是一种创见,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
河南许雄志先生藏有一方秦封泥,文曰“南阳邦尉”,南阳即秦南阳郡,从这方封泥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秦国有些郡也可以称为“邦”,这为我们理解秦简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因此,从有些邦可以称为郡这个角度出发,结合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和秦封泥等相关内容,就能够对秦简中的部分内容做一个相对更好更合理的解释,并且本文以此为基础,利用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和相关秦兵器铭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尝试对秦人视郡为邦这一现象做出解释,以期为先秦史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