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课堂,对于师生来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共同成长的田园。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开展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课堂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有所改变,教学、管理理念有所更新,这对于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来说有着很大的帮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课堂管理问题。在这里,我们要用全新的理念研究课堂管理问题。
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式,了解到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教师课堂管理理念,课堂纪律,教师的关注度以及课堂教学。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传统文化的束缚;教师缺乏专业有效的课堂管理培训;部分教师的自我创新意识不强;教师的人格品质与个性特点;学生的需求不一。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教师要克服传统观念,将理论融入实践;提高制定课堂规则时的民主性;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管理;教会学生自我管理;教育部门要提高专业师资培训的质量。
本论文的内容,对于提高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关键词4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西方,课堂管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重视。为了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研究者开始对课堂管理进行科学研究,首先给予高度支持的是心理学。他们抨击传统的课堂管理的弊端,确立了新的课堂管理理念。这一时期的主要课堂管理模式就是行为方法(behavioristic method),这一模式注重教师应该明确对学生期望以及反对的行为,并且通过积极强化学生的各种行为,矫正学生的行为。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注重关注人的行为,这也成为了之后几十年里课堂管理研究领域的主导理论。20世纪中期,课堂管理的研究受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课堂管理的研究上注重从人的角度出发,强调学生对课堂规则以及课堂管理的理解,加强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著名课堂管理研究专家埃默(Emmer,E.T.)认为:“课堂管理是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学习的指导。”[[1]]古德(Good)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处理或指导课堂活动所特别涉及的问题,如纪律、民主方式、教学资料、环境布置及学生社会关系。”[[2]]莱蒙齐(Lemlech)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3]] 随着管理学、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它们的研究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课堂管理的研究思路。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研究者对课堂环境的布置的关注,课堂管理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很多研究多注重实践性,侧重于为教师提供课堂管理与教学实践的方法与技巧,目的在于解决课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富有实用性,如美国学者古德和布罗菲的《透视课堂》、卡罗尔·西蒙·温斯坦的《小学课堂管理》,通过课堂观察,并结合教育学者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对课堂管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课堂管理的研究更加细致,如研究了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的方法、课堂的行为艺术、师生关系等,课堂管理理论进一步提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