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说谎行为与心理的调查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

 2022-09-04 21:28:19

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综述

摘要:说谎,是一种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避免令人不悦的对待而做出的与事实不符的陈述。年幼儿童的说谎是一种常见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说谎技能水平也日趋成熟,且儿童在知道说谎是一种错误行为时仍旧会说谎。本文分析的是国内外研究者在儿童说谎行为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说谎;原因;对策;儿童

在现代社会中,说谎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熟人相见,对方随口一问“饭否”,我们多数情况即使没吃也会回答“吃了”,这便是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说谎行为。然而说谎行为不仅是成年人的“专属行为”,由于受到家庭、学习、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儿童说谎的现象也已司空见惯了。国内某心里研究所在三年时间里,调查了八个省十一个城市的四百五十个家庭,发现有60%的孩子于三岁便开始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越来越高,到九岁时说过谎的孩子上升到70%。而来自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统计,数据更令人惊讶: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儿童三岁前就学会了说谎,等到了七岁,有99%的孩子都已说过谎。

说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通常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经历或得到某种好处而做出的不符合事实的陈述。有些谎言就比如之前提到的吃饭对话,并不会给人带来损害,但当谎言是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或者为自己谋利的前提下时,它就成了一种反社会行为。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对孩子说谎行为作了这样的概括:“儿童说谎并不是个别行为,它在儿童群体中具有普遍性。”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儿童的说谎行为是上升的,但是在青春期之后,儿童的说谎行为下降。最终儿童会成长为和他所处社会的诚信水平相当的成人。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发展中由于社交策略发展受阻,或者不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使说谎成为一个人格特点甚至发展为人格障碍。因此,及时发现并疏导小学生的说谎行为就尤为重要,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应对孩子说谎的行为多加关注,防止孩子养成出口成谎的恶习。

一、对说谎概念的界定

关于说谎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初,是发展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课题之一。皮亚杰在其著作《儿童的道德评价》[1]中首先对说谎概念进行了界定:“10岁是儿童说谎定义的转折点,10岁及10岁以下的儿童对说谎的定义是很广泛的。”他认为不好的言语行为和错误陈述,如错误猜测、骂人、开玩笑、淘气的话等是说谎,其依据是叙述的事实性而非意图,并指出10岁以上的儿童出现“成熟的说谎定义”(a mature definition of lie),认为任何有意的欺骗和有意图的错误行为都是说谎。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说谎概念的“三特质”说,Strichartamp;Burton在《谎言与真话:对于概念的研究》[2]中提出说谎有事实特质(言语是否符合事实)、意图特质(说话者是否有意欺骗)、信念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Sweetser E.E.根据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提出说谎的民俗模式(folkloristic model of lying)[3]。她认为说谎概念不仅仅是一种事实、意图和信念等关键的语义特质所定义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构[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