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窗体顶端
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课堂引导试验和课后小实验起到了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初中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没有形成物理思维模式。因而,在教学时要将物理实验联系生活,来引导并指导学生学习这全新的一门学科。为了了解现在有关探究性教学的现状和成果,并,以便于在从教时对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进行更较合理的设计,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因而,应通过演示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字:演示实验 探究性教学
国内外历史背景: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来“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的思考方式“启发思维”的教育思想,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三国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前后为《九章算术》进行注释,把人们引向一个解决问题的王国。《九章算术》是中国历史上使用了2000多年的一本数学教材,按照“问题一解法“原理”的程序,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进行教学。重视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我国另一位数学家秦九韶(1202-1261)在他的《数学九章》中发展了这一思想,又提出了81个问题。利用这种问题解答的方式,启发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把人们一步一步地引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今日探究式教学思想所倡导的主题。
在国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继承他老师倡导的“对话式”辩论的教学思想。柏拉图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声学等学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一个亮点。德国洪堡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为世界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当下的探究式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见,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这种思想,是中外历史上都有。
真正对探究教学进行系统研究,则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并在20世纪中期达到高潮。在中国,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他的“生活中心,互教互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是探究教学思想的明显表现。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借鉴国外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999年初提出来的“研究性学习”尤其有影响。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开展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诱思探究教学”(YSTJ)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熊飞教授始创的中小学学科教学理论。该理论被列入“国家教委直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现已独立地形成了系统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这一理论为在学科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从1992年以来,该研究己由物理学科逐步延伸、渗透到中小学各主要学科。大批实验教师也得到了培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显著,从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还有人教社任长松提出“探究式学习,十八条原则”,按照他提出的原则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力图理解新的课程理念,一方面又努力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提出了“探究—发现—归纳法”,“主体探究模式”,“渐进式探究法”等等。
而在国外,20世纪初期,卢梭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主张凡是儿童能从经验中学习的事物都不要使他们从书本中去学。而经验主要来源于行为、来源于探究。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的提出是建立在施瓦布的学科结构观上。而布鲁纳则于1961年发表的《发现的行为》一文对探究教学中如何进行发现法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使之所形成的理论风靡全球。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与改进,如今探究性教学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199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的《2061计划》强调,科学教育应当符合科学探究的特点。1996年公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国的理科教育改革运动是受美国影响而兴起的。60年代,英国制订的第一个中小学理科课程改革方案—《纳菲尔德科学教育计划》中,赋予探究学习和发现法以核心的地位。日本在1989年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的初、高中理科教学目标中可看出“探究”的重要地位。日本初中理科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关心程度。日本课程审议会推出的世纪理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其主要目的是:使基础教育中的理科学习从记忆学习转移到探究学习上来。欧洲、亚太及非洲一些国家,也先后进行了中小学理科教育的改革;且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美、英的理科现代化改革运动的影响,借鉴或引进了探究学习的教育思想。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