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内隐与外显自我声音识别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13 16:06:40

5-6岁自闭症儿童内隐和外显的自我语音识别研究

摘要: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存在的洞察和理解,即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有研究发现个体存在自我声音识别的优势效应,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优势效应会消失。自闭症儿童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异常,其自我声音识别能力可能与面孔识别一样也存在着缺陷。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内隐和外显自我声音识别的研究,探讨5-6岁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声音识别特点。

关键词:自闭症 自我 声音 内隐识别 外显识别

  1. 文献综述

1.自我认知与自我声音识别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指的是对自己存在的洞察和理解,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观察、认知和分析,即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个体的自我认知包括了自我面孔识别和自我语音识别等。

那么,个体的自我认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呢?杨沁霓的研究发现,普通人群的自我意识一般大约到8个月时开始萌发了,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1]。石筠弢分析刘易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大约在15个月时,婴儿开始能够识别自己的面孔。这说明个体在15个月时就出现了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2]。除了面孔识别外,个体自我认知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我声音的识别,它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声音的认知和识别。Strmbergsson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年仅 4-5 岁的儿童确实可以和7-8岁的儿童一样将自己录制的声音识别为自己的声音。 然而,4-5岁儿童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少数孩子的表现达到了机会水平或更差,许多孩子的表现准确率超过 90%,而7-8岁的儿童在自我声音识别方面则没有如此明显的差异[3]。这说明,4-6岁的儿童的自我声音正处于发展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自我声音识别能力的发展对于自我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2.国内外自我声音识别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不同群体的自我声音识别能力和特点进行了研究。例如,国内学者周爱保等人对精神分裂患者和健康被试的自我声音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了 2 (组别:患者组, 健康组) times; 3 (声音身份:自我, 同性他人, 异性他人)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精神分裂患者的自我声音识别能力与健康被试并无显著差异[4,5]。而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个体对于自我声音的识别存在显著的优势效应[6]。Durbin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当声音刺激与自我相关时,个体存在认知加工优势[7]。也就是说,相比于他人的声音,个体能更好地识别自己的声音。Xu等人通过对声音刺激的基频和共振峰频率进行控制,要求被试进行“迫选任务”,结果表明被试对自己声音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他人声音识别的正确率[8]。另外,以往也有研究通过对声学信息的控制,或者要求被试进行自下而上加工的内隐任务,结果表明个体对自我声音的识别存在显著优势[9]。Candini等人更是采用内隐和外显任务的研究范式,以意大利语为母语的普通成人为被试,收集了被试自己、他们熟悉的朋友以及陌生人的声音,在实验中对三种声音进行两两组合(例如:自我、自我;自我熟悉;自我、陌生等,共六种组合),然后随机同时呈现两种声音,让被试进行判断。通过让被试完成内隐和外显两个任务,探究被试的自我语音识别特点。在内隐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他们听到的两种声音是否相同;在外显任务中,被试需要判断所听到的两种声音中是否有自己的声音。Candini等人的研究同样发现,在内隐的任务中,个体对自我声音识别的正确率显著大于对他人声音的识别[10]。以上的这些研究都说明个体存在自我声音识别的优势效应。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