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当前国内外相关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科技不断地发展,信息化方式的传播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很难适应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应该能怎么教”成为重中之重。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阅读者根据自我的兴趣,选择内容,用心感受,不断提升自身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而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基本都是教师带学生读文本,理解文本,并且是以“老师理解的是什么”为主,大部分是多数学生知道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就算达到了,然后就是反复地练习巩固,做到学生头晕眼花。渐渐地,学生就失去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课外阅读的兴趣,看到优美的文字感觉到的不是美得欣赏,而是负担的重压。
跟随时代的脚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搜集并存储大量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和依据,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目的。信息技术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再结合个性化的教学环节的设置,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语文的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一种逐渐化的流行方式。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国际教育学界是一个既十分关心,又十分重视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各地小学的教师顺应信心技术化的发展,努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同时,还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渐渐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学习,信息化技术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甚至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学者们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也有了新的认知。刘学君、李林涛发现:1.教师引导程度不够,致使小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阅读学习方法;2.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阅读感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丰富课堂的教学的手段,当然,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呈现的内容要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精心选择,从而达到直观形象的目的。高为芳认为,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意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观看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要去读,想要去看,还能辅助他们理解文本,思维得到不断地拓展。高为芳还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搭建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让阅读的课堂不只是短短的40分钟,而是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分享交流,这样就少了许多的限制和要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他们自愿参与其中。教师转变身份,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深入探究阅读内容的含义,学会举一反三。
相比较于我国,国外的教育早已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美已经有很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校的图书馆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资料与软件工具随处可见。法国政府认为让未来的公民得到信息技术的专业训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是教育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较落后于国外,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课堂中的运用,从小抓起,多方面地进行信息化技术的熏陶。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所以,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比分析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和信息技术运用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劣,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