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当下,随着一次次教育改革的推进,创新能力成为了国家与社会对人才评判的新标准,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研究领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更加高水平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是人的一生中开发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再反观当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打响多年之后,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走得依然曲折,为何素质教育难以贯彻?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句话不难看出,想要改革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是我们需要抓住的重点,再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在教育改革多年的探索中,情境教育十分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理论中多次强调情境学习对儿童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作为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学习、反思,受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方式的启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情境”引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自我发现、自我研究、自我探索,真正做到了杜威所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情境中诱发学生的无意识学习,继而把“情境”推广到各学科,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情境学习”。因为情境学习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的特点,为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在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理论指导下,小学生的情境学习究竟是如何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呢?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将情境学习的理论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相联系,从理论出发,在查阅大量文献与专著、搜集多方资料和与专家探讨的基础上,对情境学习和创新能力从概念、模式、流程、原则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地探寻小学生情境学习是如何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期望能对儿童创新能力发展有所帮助。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情境
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情景、境地,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对应英文中的situation一词。情境一词一直以来是以一个社会生活用词出现的,进入教育领域,是从美国著名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杜威将它引入教育学开始的,杜威在将情境一词引入教育学的同时,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的著名观点,而这一观点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该观点中的情境,笔者认为可以理解成是作用于人的、包含各种因素的复杂的客观世界,重点在于客观二字,对应的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即生活”。而在中国,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育”中的情境一词,则是受刘勰“意境说”和王国维“境界说”的启发,这两个理论将情境理解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李吉林老师在她的书中则认为情境是“人为优化的学习环境,应当是富有教育的内涵,富有美感而又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这里的情境是相对于学生学习生活而言的一种优化的环境,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情境是有一些不同的,李吉林老师认为的情境是从她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一方面,它更多了一些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所带来的文学内涵;一方面,有因为教师的特殊身份,对情境的理解更多是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环境而言的,范围相对来说更具体了。
2.情境教育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