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2001年以来,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及地区、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多次参与了PIRLS测试。各国由此掀起了研究PIRLS及阅读素养的热潮。其中对于小学生阅读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乏少数,他们试图通过分析研究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为改革阅读课程教学和培养方式提供理论基础,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水平。其中,俄、美等国及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俄罗斯由2001年的第14名跃升至2006年、2011年的第1名和第2名;美国在2011年PIRRLS测试中阅读测评总平均分为556分,比2001年和2006年分别高出14、16分;我国香港地区从2001年的第14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1名;台北从2006年到2011年提升了13个名次,并首次跻身前十位。[1]由此可见,研究阅读素养影响因素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尤为重要的。
(二)核心概念界定
1.阅读素养
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
PIRLS2001评估框架,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儿童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2]
PIRLS2006对“阅读素养”又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定义如下: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3]。这一界定对2001年定义的末句进行了改动,突出了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的广泛重要性,强调了阅读活动发生的不同情境。
2011年的阅读素养继续沿用2006年的含义。“2016年框架(第二版)”中核心概念“阅读素养”,其定义几乎全盘继承2011年定义。与2011年定义相比,仅将原定义中“年轻读者(young readers)”修改为“读者(readers)”。
2.PIRLS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