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选秀节目研究》文献综述
一、网络选秀相关研究
素人选秀分为两类,一类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以及后来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为主,以草根、PK、造星为标志;一类则是后来进化的版本,在选秀PK中融入“偶像养成”,以直播记录的形式展现练习生的生活状态,比如《燃烧吧少年》、《蜜蜂少女团》、《夏日甜心》、《星动亚洲》。但是“养成”需要时间,一季12期的电视综艺很难给予足够的资源,而且无法使用直播手段,所以从去年开始,大量的素人选秀加入网综行列,比如《流行之王》、《明星的诞生》、《一唱成名》、《Hello!女神》、《拜托了!粉丝》,也包括转战网综的《超级女声》。
然而,虽然玩法不同,这些网综却有着相似的命运:开局声势浩大,过程冗长复杂,结局无人问津——偶像们养着养着就被“养死了”。到目前为止,能在全国范围内被认可的还只是鹿晗、吴亦凡、张艺兴等韩国组合出身的偶像,中国本土的TFBOYS虽然是特例,却并非选秀节目出身。
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在13.8亿人口当中,最具活力的青少年群体占了3.4亿。这其中,24岁以上年轻人上网时间从过去每天40分钟到现在2.8小时。2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移动端看视频的时间每天超过了1.4小时。因此,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的内容分发场所。根据媒体报道,2016年11月底,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网络综艺的生产量相比2013年翻了五倍,在制作成本和招商数额上都有明显突破。两项因素都决定了未来偶像必然会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出现。
“我们要颠覆未来偶像的传统产出模式,用互联网手法打造互联网偶像。”《明日之子》监制、哇唧唧哇公司首席内容官马昊认为,传统偶像选秀,选手都来自以不同地域和渠道划分的赛区,如广州赛区、成都赛区等,“在这个入口之后评判所有人的都是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绝不是互联网的手法”。因此,《明日之子》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不再用地域或渠道划分选手,首创了全新的三大赛道模式:第一,“盛世美颜”赛道;第二,“盛世魔音”赛道;第三,“盛世独秀”赛道。这三条“赛道”首次尝试按照“偶像”最大的魅力点和技能进行选拔,让每一个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喜好选择某一条赛道报名参赛。与此同时,该节目还与腾讯娱乐、全民K歌、now直播、QQ空间以及微博等平台进行合作,全面支持节目的传播。
二、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现状分析:宋瑜在《从青年文化研究视角解读微电影的流行》中认为亚文化性格,主要界定于它代表着不同于正式的主文化要求的那种行为模式特征,是大众文化间接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亚文化性格,使之成为打上这个时代烙印的一种文化特质。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和主流文化的对比:陈田在《抵抗与认同:当代青年亚文化风格形成机制探究》认为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问题和劣势:胡疆峰在《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中认为从中国青年亚文化、反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现状来看,当前中国青年文化内部的关系是复杂、甚至混乱的,这里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潜藏着繁杂的问题。众多青年亚文化、反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因子或潜滋暗长,或大肆扩张,都未在社会文化中定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