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 留守儿童
- 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持续20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亿[1],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受到城市二元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制约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由他人代为照看,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至2013年,据全国农村妇联当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2]。
-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留守儿童”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是从以往大量的研究和报道中来看,“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称呼都用来形容“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3]。
- 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
2004年,教育部组织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既有所侧重又相互交叉。主要内容包括对留守儿童人口特征的描述、学习能力和教育问题的分析、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化过程及社会交往等方面。
- 留守儿童研究的现有文献
2004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人口”团队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对陕西、宁夏、河北、北京等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调查,较全面的分析了中国留守儿童群体的状况,其研究成果叶敬忠教授和詹姆斯·莫瑞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留守儿童相关研究中较具代表性的著作。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出现相关文献5856篇,时间特征变现为从2004年后数量开始迅速增长。在对有关文献内容进行初步分类后发现,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心理健康、情感生活、社会化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并且我们可以说,学界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 媒介素养
- 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于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 Le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首次提出,一般以此作为媒介素养研究的开始。英国学者David Buckingham(1990)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指“为了使用和解读媒介所必须的知识、技巧和能力”。1997,“媒介素养”概念正式引入中国。
- 媒介素养的概念变革
素养literacy指“读与写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技术在经历着巨大变革,因此媒介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不再仅仅是指读书看报的本领,而是还要懂得如何从现代化数字传播媒体中获取并批判地处理信息;不仅仅是指写字作文的能力,而是还要掌握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创造信息、交流感情[4]。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也称“新媒介素养”,它从以往仅与读写相关,发展出当前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意识、态度等内涵。
-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在英国首先被提出,随着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成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