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常用熟语中动物形象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 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在日本每年学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至2016年,日本的孔子学院(课堂)总数达到了22个。此外,日本来华留学生人数久居外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前列, 2004年在华日本长短期留学生达1.6万人,占外国在华留学生的第二位。这些还不包括来华日本工作者。可以说,对日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文化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但是由于中国日本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文化有很大相似性,且两国都是用汉字,因此,两国的文化差异常常被两国人民所忽视(有些人甚至认为,中日两国国民可以通过书写汉字直接交流)。
综上,中日文化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要。
熟语和文化的关系比一般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而词汇在语言三要素中,与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动物隐喻是指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鲜明形象和突出特征的动物来隐喻具有相同特征的人或事物。由于熟语大都具有警示性,因此在熟语中存在大量动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掌握中日动物熟语背后的文化涵义,也就大致掌握了两国价值观念文化的差异所在。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自21世纪起,我国很多学者对通过熟语考察文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包括由对中国熟语的分析探讨中国文化、由对外国熟语的分析探讨外国文化,以及通过中国和他国熟语的比较来揭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差异。可以说,正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比较,中国才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形态。
从时间上看,最早通过中国成语揭示中国文化的是莫彭龄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本书分为三部分,即成语的文化透视(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语的文化应用、成语的文化比较。本书对于成语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对于古代物质文化从衣、食、住、行、动物、植物、兵器几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对于古代精神文化,则分析了礼俗、文学、艺术、科学、谋略;在应用方面,详细解说了成语广告、成语文艺、成语游戏、成语联想教学法;在比较方面,既与其他熟语形式比较,又与其他国家成语(英语、俄语)进行比较。
之后又有霍仲滨所著的《酒文化与成语》、《饮食文化与成语》、《服饰文化与成语》(2006)。这套书分别从酒、饮食、服饰三方面探讨与成语的关系。在酒文化中,从酒具、酒香、酒色、酒肴、酒量、酒功、酒过、酒趣、酒喻、酒祭、酒别、酒帝王将相、酒文人墨客这十四个方面论述酒成语后的酒文化内涵;在饮食文化中,从生食熟食、炊具餐具、食物原料、筵宴、饮食卫生、名人饮食、宗教饮食、茶九个方面论述饮食成语背后的饮食文化;在服饰文化中,从外衣形制、内衣、服饰辅助性元素、鞋、发与冠、化妆、金玉、等级与命运、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物、服饰与兴旺统治、华服消失与新生十二个方面论述服饰成语背后的服饰文化。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