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 ——以中级汉语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16:29:4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图式与对外汉语阅读课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历史并不十分悠久的学科,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也不十分丰富。而其中,文化图式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联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翻开以往的文献资料,我们重新寻找图式理论中文化图式这一分支理论的构建过程以及对外汉语教学阅读课的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将文化图式从一众图式理论中“分离”出来,将其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阅读课的研究,以指导阅读课更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阅读课; 文化图式;

一、文献综述

1、文化图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图式”(schema)一词首先由康德(Kent)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为先验主义的一个哲学概念提出。而后,20世纪初,皮亚杰将“图式”引入心理学范畴,并赋予了“图式”新的含义:“图式是人大脑记忆中的知识组织和储存结构,它给可以对大脑中的信息排列给出规定”[1],而大脑中的信息对于新的组织,又有同化、顺应和平衡三种趋势。即一旦人脑接触到的某项新知识点可以通过人脑原有认知解释,人脑就会试图将新的知识点同化;而一旦新知识无法向旧知识靠拢,人脑就会顺应新知识,从而接受它,这就是顺应;平衡即是当学习者遭遇与自己本身不同的文化图式时,能够两者兼顾,既能习得新的文化图式,也能保留头脑中原有文化图式,使二者达到平衡统一的效果。皮亚杰之后,“图式”被英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巴特利特、马文·明斯基和艾贝尔森等人加以阐释和运用至相关研究中。直至20世纪80年代,鲁梅哈特对“图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并将其运用于人工智能实验中,他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理论,所有的知识输入到人的大脑中之后会像归类一样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下,通常将“文化”(culture)定义为:“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了精神财富,有包括了物质财富。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各种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譬如西方的法治理念与自由主义精神、中国的“仁”“义”之礼等。

图式与文化的运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并在各个领域出现不同分支,其中,“文化图式”(culture schema)就是图式的分支之一。(在此我们采用国内学者李江红的划分方式,将图式分为:内容图式、形式图式、文化图式和语言图式。[3])在各学科交互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图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汇后形成的新的概念,结合历代学者对图式和文化的研究与阐述,本文在此将“文化图式”定义为: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该民族的人的人脑中形成的存储机制。每个民族在所生活的地域、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法律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与非意识形态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文化图式组构的重要来源。

2、对外汉语阅读课研究背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