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语态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及翻译文献综述
摘要:商业信函是用正式的语言书写的信件,广泛应用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被动语态是英语中动词的一种形式,用以说明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被动语态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功能,以及如何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合理翻译被动语态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 被动语态 功能 翻译技巧
-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特点研究
在商务英语文书中,商务信函是商业交往的开始,写得好坏对交易的成败有直接关系。写好商务书信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贸易知识和对商务信函写作基本要求的了解。费米尔最早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1978)中提出目的论理论,目的论理论主张,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 (fidelity rule)。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
- 国际上关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讨论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比较起来,汉语是一种讲究意和的语言,而英语则重视形和,即通过语言结构、形式来实现各种不同意思的表达,所以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较高,但在汉语中用得很少,且常会用主动形式去表达被动意思。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信息型文体,出于它对于语用功能的要求,更需要采用被动语态这种语言手段。
英语被动语态中,句子主要语法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调整,动作执行者的作用得以淡化。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成为各研究的重点。然而,相关定性研究缺乏数据的进一步支撑,对专门用途英语领域中该形式的使用情况调查更为稀少。本研究借助商务信函语料库和英国国家语料库以及相关检索软件和统计手段,对商务信函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是曼特瑞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Munday,2001:77)。该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这种行动所涉及的参与者有:行动的发起者、委托者、原文产生者、译文产生者、译文使用者及译文接受者。翻译行动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功能服务。
商务信函中被动语态的语法主语为第一二人称代词时,过去分词多带情感色彩。实体名词和it作主语时,其语义内容与商务活动相关。处于被动助词和分词之间的成分主要为表强调和表时间概念的副词。实践上,本研究对商务信函的学习和写作具有指导作用,其提供的短语学信息有助于学习者更直观全面地了解被动语态的使用。商务信函是商务运作中双方对于业务往来的通信,由于这些信函涉及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很多时候商务信函可以作为解决商务活动争端的法学依据,所以商务信函正是通过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来体现它的商业价值。基于此目的,商务信函在措辞和语气上尤其讲究礼貌、委婉、严谨,即使是在表示不满情绪和反对意见甚至责备时,仍然要灵活应对,采取恰当的话语策略。所以,在商务信函中,写信人往往借助于一些语言手段来表现上述语气,并准确地传达出要表示的意思。
从语篇层面上来说,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以及衔接系统都是不同的。从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就是根据语用对句子的成分进行重组。但是英语被动语态不仅仅是语用重组的结果,而且它还赋予了前置成分和后置成分一种特殊的语篇功能。
商务英语具有很强的交际性,而一切商务活动都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商务口语或书面语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如何运用语言技巧进行商务交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取得最好的经济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被动语态作为委婉语的一种使用方式,能够减少或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或是在商务交流中避免对另一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被动语态中由于省略了施动者,避免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言辞就显得较为委婉礼貌,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书写拒绝、投诉等信函时,常常采用被动语态,避免直接指责影响贸易双方的合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