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大辞典》词缀研究
摘要:汉语词缀的研究历来为广大学者所重视,他们对词缀的定义、区分标准、性质与功能已经深入地探讨,并取得显著的成绩。本文在梳理学者们对古代、近现代汉语词缀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学者们对不同方言区词缀的研究、专著中的词缀研究和对外汉语词缀研究的一系列成果,着重探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的成语词缀情况,根据词缀具有的调配语音形式、附加语法意义和增强附加色彩的三大功能对罗列的成语展开共时性的分析。此外,考虑到《中国成语大辞典》的实用性和现阶段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成语辞典编订和成语教学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为古汉语词缀研究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古汉语词缀;词缀功能;成语教学
一、文献综述
在语言学研究上,词缀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词缀的名称、定义、性质与功能等多个方面的阐述,至今学术界也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各家都持有自己的观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继承与传播的载体——汉字,也有它的历史性和复杂性,加上汉语中的词缀并没有像其他外国语言中的词缀一样有着鲜明的特征可供判别,致使汉语词缀的研究困难重重。本文在梳理学术界对古代、近现代汉语词缀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学术界对不同方言区的词缀研究、对专著中的词缀研究和对外汉语中的词缀研究这三大方面的基本情况。
古代对于词汇的研究多伴随着各类典籍,且对于实词的研究更早。先秦著作中的词汇研究几乎都是针对实词而言,对虚词鲜有学者进行探讨。汉代,随着注疏之学的兴起和发展,学者在解说经典著述时开始注意虚词的解释。当时,关于虚词的辨析也少量的出现在古人的注疏和笔记杂著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例外。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谈及虚词通常情况下所处的位置和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刘知几、柳宗元也曾涉及对于虚词的补充解释,汉代儒者对《诗经》中的“有”字和式和“其”字式以重言的说法进行解释。虽然在汉代已经出现对于虚词的初步探索,但是这样的探讨毕竟还是略显简单的。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疏释已经从词法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附加式构词,他对“如”、“若”等阐释也已经关系到词缀的相关问题。在宋代,洪适《隶释》中关于“阿”的认识和洪迈《容斋三笔》中关于“老”的认识分别从碑刻文字的现象和遣词造句中诗句韵律的角度进一步推动了古代词缀的研究。到了清代,清人对虚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迅猛的发展。清人的笔记杂著中出现大量讨论虚词的内容且对于典籍中的虚词进行全面的解释的专著出现,典型专著代表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刘淇的《助字辨略》。但是受时代的局限和虚词的复杂性影响,这两本专著对于词缀的本质问题的研究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现代对于汉语词缀的研究门派众多,各有观点。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真正从语法和构词角度研究词缀的专著,在这本著作中马氏已经准确的划分出词缀了。四五十年代,国学大师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将助词划分为语首助词、语中助词和语末助词并分析其用法,且又在语末助词下划分出语尾。往下,吕叔湘先生的《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1940)、《说代词后缀“家”》、《说“们”》(1949)和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为词缀的研究开辟更为宽广的天地。孙常叙先生的《汉语词汇》一书是汉语词汇学的奠基之作。五十年代,汉语的语法词汇研究更是火热,各类论文、汉语著作等层出不穷,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汉语词缀问题。1962年,台湾学者周法高先生出版《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对于词缀与助词的区别、附加语的分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1979年,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论述词头词尾的形成和音节的主要关系。1981年,任学良先生在《汉语造词法》一书中将词汇构成分为“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词法学构词法、综合式造词法”五类,将构词方式分为“附加式、重叠式、音变式、转类式”四类。80年代以后,对于词缀的研究角度更为广阔,著作和论文之多不能一一列举,在这之后,针对学术界上出现的各类观点,学者们会进行相关的辩驳和论述。刘瑞明、蒋宗许和姚振武三位学者就曾关于“自”、“复”是否做后缀的问题在学术界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辩。此外,蒋冀骋、江蓝生、袁宾、李崇兴、李文泽、王绍新、董秀芳,陈韩其、马庆株等一大批学者对于推进词缀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学者众多,无法一一列举。
汉语的历史渊源颇深,数千年的历史呈现出复杂的语言现象,词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在梳理完前辈对古代和近现代的汉语词缀研究的历史之外,本文接下来将简述学术界对不同方言区的词缀研究、对专著中的词缀研究和对外汉语的词缀研究的大致成果。
(一)对不同方言区的词缀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