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春秋公羊传平议》训诂得失
摘要:俞樾作为晚清的训诂学大师,他敢于对前人的著作怀疑、探索,一生著述累累。《春秋公羊传平议》是俞樾《群经平议》的一部分,主要是俞樾对《春秋公羊传》何休的注解中他认为错误的部分进行批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然而学术界对《春秋公羊传平议》的研究较少,对其地位还未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将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俞樾《春秋公羊传平议》训诂的可行性。
关键词:研究现状;研究价值; 发展趋势;存在问题
一、研究意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世称“曲园先生”,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俞樾幼从母教,学习四书,长于经学研究,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书,为乾嘉学派后期代表作,梁启超先生曾评价《诸子平议》为“最精善之校勘家著作”,认为“《群经平议》价值仅下《经义述闻》一等”。俞樾一方面通过著述治理学问,另一方面在主持杭州诂经精舍期间培养了大批从事经学研究的人才。“国学大师”章太炎、吴昌硕、黄以周、陈汉章等皆出于其门下。章太炎曾将俞氏、黄以周、孙诒让并称“清末浙江三先生”。纵观俞樾的训诂著作,对其校勘、对其校勘、训释群经与诸子的学术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因声求义,以通假借为要;重外证,更重内证;重体例,明条理;博采众说,择善而从;原本经典,务求平易;归纳文例,一以贯之;以意逆志。[1]但是俞樾的训诂也存在滥言通假、以偏概全等致误的情况。
《群经平议》成书于同治五年(1866),俞樾撰,共35卷。此书主要对《周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孟子》等15种中国古代经学文献进行了精心研究,他在每一经文、传注之后,都详加按语,校正句读,审定字义,分析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有不少精当之处。[2]这体现出俞樾将自己校勘、训诂的思想与治学方法结合的过程。
《春秋公羊传》又称《公羊传》、《供养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群经”之一,是一本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释史简略,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东汉何休、唐徐彦、清陈立等人都对其进行注解。《春秋公羊传平议》指的是《群经平议》中俞樾对《春秋公羊传注疏》中何休的纠正部分以及何休所没有关注的字义解释和脱衍实例。
历来学术界对俞樾及其著作没有系统的研究,只涉及星星点点,缺乏全面、优秀的训诂研究成果。俞樾经学受到的重视程度显然与其经学学术地位不符。而对于《春秋公羊传平议》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这也体现出本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文将辩证地对俞樾《春秋公羊传平议》进行解读,充分利用传统文献(包括电子文献),对《春秋公羊传平议》进行点校,对涉及字义的50条训诂条例逐一进行标点、校勘。考证过程中以结合《春秋公羊传》原文,以《春秋公羊传平议》为底本,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依据古训、因声求义等方法,取其是,正其非。对其正确合理之处加以解释,对其失当之处加以批驳并尽量求证确解。同时,在逐条考证的基础上,对各实例进行恰当归纳,进而总结出俞樾通过《春秋公羊传平议》表现出的训诂特点,对其训诂思想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