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于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共五百余万字,出版了四十余部单行本。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作者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生长于这片广阔,各民族文化丰富地域的她将这里的风土人情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她的作品中总有家乡的痕迹。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迟子建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百年的沧桑历史。迟子建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鄂温克一支族人的命运变迁连带展现了时代的变迁。显示了弱小部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者因为记叙鄂温克画家柳芭的命运的一篇文章,写她如何带着绚丽的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地辞掉工作,回到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的故事,有感而发写就了这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不断发展的社会以及古老文明之前的矛盾,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作者将这些融入了这篇小说,写就了这部少数民族百年历史的长歌。这样丰富多样的内涵也引发了研究者对于这部小说多方位的研究。
一、从文化角度研究
- 少数民族文化:小说中的描写对象是鄂温克部族的人们,小说中对于鄂温克部族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展现了不同方面鄂温克的民俗文化,吸引了研究者的探寻。董倩的《论迟子建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的民俗书写》中具体细化的根据小说的描写引申出鄂温克民俗的实际民俗,分析小说中少数民族的民俗描写。袁塞北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的女性民俗浅谈》则是将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民俗更加的细化到女性民俗的探寻。这是研究者们根据小说内容关于没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
- 宗教文化:《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具备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具体体现在小说中的几位萨满的作为中。所以对于小说的宗教文化研究也是一大方向。曾娟的《浅析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的萨满文化》通过小说中对于萨满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的研究鄂温克部落所信仰的萨满文化,解析了作者写作萨满文化的意图。张向东,罗文政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萨满文化元素探微》通过对小说的另一重解读,深度发掘小说中的萨满文化元素,对于原始的萨满文化也有所涉及。《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于萨满文化的描写激发了研究者对于萨满文化更多的探讨,将萨满文化生动的呈现到读者面前,令更多的人关注这一文化。
- 从人文自然角度研究
迟子建创作这部小说,并不是仅仅为了向读者展示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拷问人类与自然、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的矛盾关系。王霄羽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的人与自然》就是对文中所展现的矛盾的解读。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于小说进行系统的解读。小说中鄂温克人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文化、生态观念。自然是永恒而独立存在的敬畏象征 ,鄂温克人与自然形成相互融合的整体。通过分析小说中鄂温克部落的文化了解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 的恶化和生物资源的锐减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也通过小说情节的推进展现了这一问题。同时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也有提及。张羽华的《生态视野下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困惑——迟子建长篇小说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探析》一文中对于这一现象有着具体的分析。通过对于文章的了解探寻作者关于这方面的写作意图。小说中的鄂温克部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中一个始终坚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原本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古老民族,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既不是因为大 自然收回了馈赠 ,也不是因为战争的威胁 ,而是现代文明以温情依依的方式让他们与延续 千年的传统挥手告别。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失落了,小说中鄂温克部落的经历只是时代洪流下的缩影,折射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和传统文化的隐忧。李骏驰的《车辙远去——读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及对少数民族文化问题的思考》对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类问题有着详细具体的研究,对于作者文中的未尽之意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发散。
- 从小说内容角度研究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紧凑的小说,从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分析也是对于这篇小说的分析角度之一。通过小说的内容研究者找到了一些不同的分析方向
- 人物形象分析: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许多人物形象鲜明,经历曲折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小说中不同的女性都有着这样的特点,无论是作为讲述者的“我”还是姑姑依芙琳或者是萨满妮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经历。向林的《论lt;额尔古纳河的右岸gt;中女性人物的悲剧性》对于小说中的这些女性的性格特点,人生轨迹分析了一部分女性的悲剧命运,简述了从中分析的关于作者对于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氏族的悲剧更是整个人类都面临的悲剧”宋巍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女性形象的反现代性解读》从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冲突的角度下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刘春玲的《文化嬗变下的人性困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鄂温克族新生代青年形象的解读》也是这样的作品,这篇文章着眼于最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冲突的青年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这部分新生代的青年人从这类人群的选择以及经历去进一步的了解文化冲突带来的影响。
- 小说体现的思想研究:一部小说可以有很多种方向的解读,周和军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的人文主义内涵再阐释》从小说中看到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特征,看到了作者对鄂温克这个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族群命运的聚焦,感受到了作者站在民族视野和人文主义的高度对鄂温克民族的过去历史和未来变化进行的深刻思索。杨晓岚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的浪漫主义情怀》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一就是探索如何在欲望横流中坚守精神家园,构建人类的理想社会。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鄂温克民俗以及与自然共处的情境探寻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 从写作方式分析
- 叙事方式:通过对与文章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来分析文章也是对与这篇小说研究的一大方向。李扬,颜明君的《诗意叙事——论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的叙事艺术》以及张昌录的《族裔历史文学性书写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方法浅析——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作品中叙事策略浅析》都是通过对小说独特写作手法的分析来研究这篇文章。两篇文章都抓住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特点,那就是通过“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这个身份展开叙事。通过对文章的基础分析把握住文章的脉络。
五、从语言方面分析
1、修辞方式:修辞塑造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独特风格,小说全篇有大量的修辞应用,目前对于小说修辞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比喻修辞的研究,例如纪佳音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比喻修辞研究》全文根据小说内容结合修辞学的知识,分析小说中的比喻修辞,详细列出了各种类型的本体及喻体,对他们进行完整详细的分析。看完整部小说可以发现小说中有许多的隐喻暗喻的部分,对于后文的情节发展给出了一定的暗示。刘明玉的《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的概念隐喻分析》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其运作机制验证西方的概念隐喻分类标准对汉语语料是否使用,这一研究拓展了对于《额尔古纳河右岸》修辞研究的方向。
六、同类型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