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
1.对作品本身的研究目前国内对《源氏物语》作品本身的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递增其中也有一些学术价值比较高的学术性论文例如姚继中先生的《与破灭中寻觅自我—〈源氏物语〉主题思想论》王向远先生的《“物哀”与的审美理想》张哲俊的《〈源氏物语〉中的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张哲俊的《〈源氏物语〉的诗化悲剧体验》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在对《源氏物语》作品本身的研究上要逊色于比较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自从丰译本出版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尤其是中日古代文学关系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成为专家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源氏物语》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也异军突起成为近二十年来国内“源学界”的最热门研究方向。尤其是《源氏物语》和《红楼梦》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其论文、论著的出版发行量占比较文学的首位中国源学界还习惯上把《源氏物语》称之为“日本的《红楼梦》”。
3.影响研究众所周知日本平安时期的文化和文学深受中国汉唐文化的影响而这其中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也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据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姚继中在《〈源氏物语〉悲剧意识论》一文中就曾形象地把《源氏物语》比作“日本平安时代的《长恨歌》”“日本式的《长恨歌》”表明了《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悲剧意识形成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从《源氏物语》的起首卷《桐壶》卷中摘录语句和《长恨歌》比较来论证这一结论。
叶渭渠和唐月梅两位先生在《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这篇论文中从文学观、思想结构等微观角度论述了白居易的文学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当然类似的论文还有很多大多都是通过统计分析《长恨歌》中的诗句及白诗在作品中的大量应用来论证白居易及其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创作产生的影响。例如李丽的《〈源氏物语〉与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孟彤的《〈上阳白发人〉一诗在〈源氏物语〉中的引用情况》王彦彦的《“和魂汉才”〈源氏物语〉对汉文化的吸收》等。
4.郑料先生所译的日本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大野晋的《如何阅读〈源氏物语〉-对未经论证的“武田说”的再评价》令人耳目一新。
5.姚继中先生于1999年翻译出版的日本文明史研究家野岛芳明先生所著的《〈源氏物语〉交响曲》为如何欣赏这部作品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世界各国的《源氏物语》研究综述
(一)日本的《源氏物语》研究
在日本,众多的研究者对《源氏物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日本学者秋山虔的统计,日本每年约发表两三百篇的相关论文,并有不少著作出版。“源学”研究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始于平安时代末期。藤原伊行的注释书《源氏释》,被认为是最早的《源氏物语》研究书。中世的“源学”研究,主要从考证和注解《源氏物语》文本入手。《源氏物语》有源光行、源亲行父子整理的“河内本”和藤原定家整理的“青表纸”版本。两个版本实际无甚差别,但如今流传于世的只是“青表纸”版本。关于《源氏物语》的注释书,以《河海抄》为第一参考书。《河海抄》广泛参考日语与汉语、儒教与佛教的百家之书,对书中的事迹、故事、缘由、出处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注解,堪称理解《源氏物语》的至宝。此后,《花鸟余情》
对《河海抄》的舛误加以辨析订正,并补充其遗漏的部分,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很多方便。以上两种注释书是必读之书。依照此二书,《源氏物语》的难解之处均可得到解释。近代日本学者对《源氏物语》的研究,由文献学研究转移到了文学性的研究,期间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的创作意图进行详尽的分析和阐述。现代日本的《源氏物语》研究呈现了多样性,出现了谷崎润一郎版本、与谢野晶子版本等现代日本版本,为众多的海内外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方便。跨学科的研究也非常活
跃,如历史学、宗教、艺术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