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文献综述

 2022-08-02 14:54:05

文献综述

  1. 前言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诗经》中的弃妇诗大多出自女性之口,“《诗经》所叙写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明确之伦理身份的现实生活中之女性,其叙写之方式,亦大多以写实之口吻出之”,它与其它情诗共同开启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不仅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对于《诗经》中弃妇诗的研究,当今学者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弃妇诗的判定,《诗经》中不乏爱情诗,也不乏对形形色色的女子形象的描写,如何甄别定义弃妇诗是不少学者研究的对象。其次,对弃妇诗中弃妇的形象的分析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大方向,《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有利于我门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此外,还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分析对比各篇弃妇诗或《诗经》中弃妇诗与后代各类弃妇题材著作的对比,以此探索弃妇诗的演变及其对后世相似题材的深远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概况:一直以来国内不乏对《诗经》中弃妇诗进行研究的著作。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对《诗经》中弃妇诗的判别。《诗经》中的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都在著作中对这11首诗的性质分析。尚永亮在《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中细细考察得出《氓》《邶风.谷风》《中谷有蓷》《白华》以及《江有汜》,这五首作品都或详或简地反映了夫妻关系,都有妇人被弃的描写,应属可以确定的弃妇之作;《遵大路》《日月》《终风》《我行其野》《小雅.谷风》诸诗,从文本、后世评论和相关史实诸方面看,都不尽符合已婚或离开夫家 这两个构成弃妇的基本条件,甚至所写本非弃妇事件,故均不宜列入弃妇诗之列。而《邶风.柏舟》,因主'不得于其夫'和'仁而不遇'之两种观点均来源甚早,且从史实和文本上较难寻觅支持其中任何一方的确证,故权且将之视为'是非得失未易决'的多义之作。

(2)对弃妇形象的深入剖析与窥探。有针对某一篇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抽丝剥茧得进行探索的,例如《从《氓》看《诗经》中的弃妇诗》(西藏民族学院 韩玫),就是着重分析了《氓》中的弃妇的形象特征。有将所有弃妇诗篇综合起来探究的,;比如《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罗璇),也有将两篇或更多篇目对比研究的,如《《诗经》中弃妇诗《氓》与《江有汜》比较研究》(黄秀端、李苗苗)。

(3)分析研究弃妇诗的流变及其对后世弃妇题材的影响。妇女被弃,自古有之,最早把弃妇写进文学作品中的是《诗经》,开创了“弃妇”这一母题,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研究《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所展现的心态与原因,对于后世的文学研究和士人研究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相关著作有《《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流变影响》(《时代报告》 杨晓清),她在文章中追溯弃妇诗的流变,概括其特点,并与西方的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对于弃妇诗的整体认识,进而阐发其现代意义。

2.国外研究概况:暂无

  1. 总结

总而言之,近30年来,对《诗经》'弃妇诗'的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研究者主要对《诗经》'弃妇诗'篇目、被弃之因、主题思想、文学价值、流变与现实意义等的方面做了探讨和论述,视野开阔,视角全面,方法多样。但仍存在研究盲点以及薄弱之处,如对'弃妇诗'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对'弃妇诗'的流变研究以及与当代'弃妇诗'、国外'弃妇诗'对比研究等等方面研究仍不够深入。《诗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他身上总有与时代潮流相吻合的宝贵之处,由此可见,我们要用时代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学多样性,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时期研究《诗经》弃妇诗的价值,在未来研究中,这些薄弱之处应视作'前沿课题'加强研究;同时,也应引入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开拓研究空间,将《诗经》'弃妇诗'研究引向深入。

资料编号:[794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