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生命册》研究综述
摘要:关于《生命册》这一作品进行研究的外国文献暂未发现,而国内对此作品的研究方向则较为广泛。《生命册》全篇近三十八万字,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表达内容涵盖丰富,是一部沉甸甸的作品。由此,研究的角度也千差万别,本文主要以研究方向较为典型的文献作为对象,从作品结构、表现形式以及作品主题三个大的研究方面进行概述,以此为毕业论文提供观点和材料基础。
关键词:《生命册》; 结构; 形式;主题
一、文献综述
引言
《生命册》是由河南作家李佩甫创作,2012年3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并于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生命册”这一题目取材于《圣经》中上帝手中掌握的选民名册,当选民背叛了他或者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时,上帝就会在名册上划掉他的名字,那么他就会受到惩罚并走向消亡。而《生命册》就是新时代的“选民名册”,它囊括了当代背景下河南土地上的生命发展史:从“各色”的梁五方,到留下“春才下河坡——去球”这样带有鲜明地方语言特色的悲剧主角春才,再到为了生存卑微而倔强的活着的虫嫂hellip;hellip;每一个人物,都用自己的脚印在这片土地上丈量着生命的长度,展现他们褒贬相杂的人生轨迹。正是透过这些人物群像,作家以五十年的纵深视角,深挖河南民众在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内涵,描画河南文化的发展趋向。时代的跨越,人物的复杂,背景的流变,无不昭示这部作品厚重的思想底蕴,因而在文献检索中,对其的研究方向自然就呈现出了多样化。本文即选择研究方向较典型的结构、形式以及主题进行综述。
- 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
李佩甫的一系列作品,其活动背景的设定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人物命运的展示往往牵扯到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活动背景。关于这一点,很多研究者将其总结为“城乡的二元结构”。而《生命册》更是将这一表达特色发挥到新的高度,因而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目光。
时代发展演变的号角总是在城市的上空中吹奏得最为嘹亮,而在乡村土地上延伸得最为悠长。无论是作为叙述视角的吴志鹏,身有残疾却走到商界前沿的骆驼(骆国栋),还是从城市下放农村的杜秋月,甚至是留守在乡村土地上的“近三千个”村民,这些人物都和城市与乡村这两个平台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王萍《论城乡叙事中的精神生态》、李明刚《城乡互动中的李佩甫小说创作——以lt;生命册gt;为核心的考察》以及李文《谈李佩甫lt;生命册gt;中城乡互照关系的书写》中的研究较为突出。王萍主要从“城乡交错与自由切换、人物内外融合与自我诉说的叙事结构方式”出发,通过“移至城市,根系乡村”的“城乡人”、“身居乡村,遥望城市”的乡村人、“立足城市,凝望内心”的城市人这三个方面剖析了城乡交错中“人们的生命状态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探寻得出人们“良好的精神生态”。而李明刚则进一步将“城——乡”这一空间书写特征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借以论证社会转型背景下“普通农民和知识者”在“城——乡”夹缝中的价值实现和选择,以及在时间维度里人们的精神迷惘与危机。李文则将城乡这两大背景内化为文献的结构以及内容核心,从乡村人城市人互照的视角揭露作家借以“城乡二元结构”呈现的“最原初的民心与民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