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侠模式下的女性形象——以《绿牡丹》《儿女英雄传》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30 11:13:13

情侠模式下的女性形象

——以《绿牡丹》《儿女英雄传》为例

摘要:清代中期,侠义小说发生变化,与才子佳人、英雄传奇小说结合,将“侠”与“情”融合。将女性形象对于侠义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情侠融合之下女性形象的人物塑造艺术、双重性的成因探究以及对现代武侠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影响做一综述,梳理研究情况,厘清观点,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情侠融合; 女性形象; 绿牡丹;儿女英雄传

一、文献综述

侠义小说中“女性形象”近年来才为学术界所关注。大多集中在对于唐传奇、明末清初侠义小说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对唐传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论文就有:《唐传奇中侠女形象精神风貌及文学史意义》一文,介绍了唐传奇中的很多侠女形象。这些侠女形象表现出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这些侠女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非凡,形成了侠女形象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在许多方面为后世侠女形象的塑造开了先河。《唐传奇中女性形象浅析》描述了唐传奇女性形象的崛起,通过悲剧人格、自我形象、个性解放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命运悲剧、人格困惑、时代精神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对唐传奇女侠形象的解读》则从“女从男业、女专男政、女共男权”三方面论述了唐传奇女侠的形象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对女侠形象作了详细的解读。

对明末清初侠义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论文有:周先慎在1991年的《侠肝义胆,仙姿玉质—lt;聊斋志异·红玉gt;评赏》对红玉这一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王茂福在1997年的《以性行侠,济困扶危——论lt;聊斋志异gt;中的女侠形象》中关注《聊斋志异》中以性行侠,济困扶危的女性形象。潘晓生的《侠生·侠女·侠民—论lt;聊斋志异gt;中侠的形象》中的“侠女”一节,描写了《聊斋志异》中侠女的特性—处变不惊,性格刚强,机智果断,写出了她们的才干,写出了蒲松龄对这群侠女品格的赞美以及对于侠女命运的同情。

另外,还有些学者把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对“女性”形象作出相关论述。曹亦冰的《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女性》,该文按妇女行侠仗义的缘由、思想、行为加以分类,并对各类侠女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台湾林保淳先生的《中国古典小说中的lsquo;女侠rsquo;形象》一文,主要就女侠与男侠的不同,小说家笔下“女侠”的演变,“女侠”产生的社会原因,女侠的出现具有何种文化或文学上的意义等问题作了较为新颖的探讨。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看到关于“女性”形象研究的专著,但有些学者在其专著中也开始把“女性”形象列为其关注范围。比如有王立的《武侠文化通论》第十七章《古代文史中的女性以智抗暴母题》,《伟大的同情—侠文学主题史研究》第五章《女性与中国古代侠文学主题》,郑春元的《侠客史》第四章《侠的类别·侠骨英风气夺须眉的女侠》,吴秀华的《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第五章《明末清初小说家的尚奇心理与女性形象模式·侠女形象》等。董国炎的《扬州评话研究》一书在第五节《lt;绿牡丹gt;与武侠小说的发展》中阐述了《绿牡丹》中塑造的侠女形象与武侠小说发展的些许联系。这些专著,往往是把文学史中的所有侠女形象放在一起进行论述,或是只用少量的篇幅叙述侠女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由于篇幅所限,对侠女的论述,很多只是现象的列举,因而对于侠女形象的论述,失之于单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