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小说研究综述
摘要: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为后人树立了难以超越的高峰。本文从施蛰存在文学史上的沉浮,创作分类,创作风格及其形成原因,近年研究热点,其小说叙述技巧这几个角度对施蛰存小说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整合,其小说叙述技巧方面的研究较少,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创作
一、文献综述
施蛰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推动者和现代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他治学有“四窗” (即南窗新文学创作, 东窗古典文学研究, 西窗外国文学翻译和北窗金石碑版考释),实现古今中外,不同学科间的大幅度跨越与沟通。
一、作家在文学史上的沉浮
施蛰存在文学史上历经风雨沉浮,自20世纪20年代发表作品,开始引起评论界的关注。《上元灯》出版后,受到朱湘、叶圣陶等人赞扬。沈从文称赞“作者的成就, 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评价其中的《栗·芋》“近于受了一点周译日本小说集中之《乡愁》、《到纲目去》等暗示而成, 然作者所画出的背景, 却分明的有作者故乡松江那种特殊的光与色”。郁达夫对小说集《将军底头》表示了由衷的欣赏:“以史实来写小说, 是我在十几年前就想做而未成的工作, 现在看到了这四篇东西,我觉得我的理想, 却终于被施君来实践了hellip;hellip;历史小说的优点, 就在于可以以自己的理想, 移植到古代人的脑里去。施君的四篇东西, 都是以很巧妙地运用着这一个特点的。尤其是《将军底头》底神话似的结束, 和《石秀》的变态地感到性欲满足的两处地方,使我感到了意外的喜悦。”
作家的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心理意味浓厚,文明与性欲、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剧烈,这样前卫的艺术视野与当时现代文学中感时忧国的写实主义和人道主义大相径庭,30年代,“ 左联” 成立,对施蛰存的作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最有代表性的是楼适夷,他发表在《文艺新闻》上的《施蛰存的新感觉主义——— 读了〈在巴黎大戏院〉与〈魔道〉之后》认为:“这便是金融资本主义底下吃利息生活者的文学”,“ 他们只是张着有闲的眼, 从这崩坏中发现新奇的美, 用这种新奇的美, 他们填补自己的空虚”。钱杏邨也说施蛰存的创作“ 一方面是显示了中国创作的一种新的方向, 新感觉主义;一方面却是证明了曾经向新的方向开拓的作者的lsquo;没落rsquo;” 。楼适夷和钱杏邨的评论,不但使施蛰存基本放弃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写作, 而且几乎成了对施蛰存作品的定评, 一直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直到70年代末,施蛰存的作品伴随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复苏发展而被重新评价。
二、创作分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