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湖竹枝词中的民风民俗文献综述
摘要:竹枝词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瑰宝之一,不但有其文学层面的价值意义,同时也具有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文学界有不少的学者对其价值也有诸多的研究。西湖竹枝词作为杭州地域的竹枝词,贴近生活地体现了杭州的生活习情,展现了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将以清代的西湖竹枝词为主线,辅以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料,对杭州农业、节日、宗教三方面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竹枝词;清代;西湖竹枝词; 民俗文化;
一、文献综述
“竹枝”原是古代流传于巴渝巫山地区,巴东鄂西少数民族用于迎神或青年男女对歌的民歌。其兴起在唐朝开元之前;在中唐元和前后进入教坊,流进城镇,称之为《竹枝词》、《竹枝歌》。由于其根植于民间,选材广泛,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在形式上较自由,贴近生活,吸纳百家之言,所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也逐渐传开。“由于《竹枝词》咏风俗,题材广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形式上,方言俚语,民谚童谣皆可入,重拗格,不拘格律,容易写作和传唱,终于成为一种新诗体”[1],屹立于文坛之上。
西湖竹枝词首创于元代诗人杨维祯,其作为“竹枝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与民间歌谣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其题材也大多是立足于人民的生活,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对湖光山色的描绘;讴歌历史英雄,鞭挞奸臣,讽喻现世,揭露官场的腐败黑暗;吟唱男女恋情,抒发女子情怀;描画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记录当时的风俗习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其中对杭州人民昔日的生活作了一定形象生动地还原,语言富有民歌之韵,地方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且描述的风俗史实真实度较高,故可作为参考史料。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无论在文学的造诣方面还是史料研究领域,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西湖竹枝词中所蕴含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底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扬。因为现在国际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少有着我国地域特色的民风习俗传统在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在这些习俗中有不少向我们讲述着曾经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以及仅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美丽故事。在当今时代,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竞争激烈的时代,应当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扬。
作为地方的竹枝词,西湖竹枝词的辑佚和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