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訏小说中的佛学意蕴文献综述

 2022-09-03 22:50:04

徐訏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徐訏是一个“诗、文、剧”三绝的全才作家,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尤为卓著,一直以来学者们关注和研究最多的也是他的小说,主要以创作风格和叙事艺术方面的研究为主。据此,笔者就20世纪来关于徐訏小说的研究作了归纳整理,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谈了研究启示。

关键词:徐訏; 研究现状; 写作风格; 叙事艺术

1937年,徐訏因小说《鬼恋》名噪一时,享有“文坛鬼才”之美誉,长篇小说《风萧萧》的发表也使1944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徐訏年”。但1950年徐訏旅居香港以后,他在国内文坛上沉寂多时。直到1980年逝世,许多专家和学者才重新关注起这位优秀的作家,报纸和刊物上的研究文章也陆续发表。徐訏早年在北大攻读心理学,之后赴法研读哲学,晚年开始信奉宗教并最终皈依基督教,这些学习经验以及宗教意识都无形融入在他的作品中,因此关于其小说研究的涉猎范围也极广。通过查阅诸多硕博士论文以及期刊资料,笔者选择了最受关注的创作风格与叙事艺术进行论述。

一、创作风格

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徐訏到底属于哪个派别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是“新浪漫派”,也有学者将他归为“后期浪漫派”,但他浪漫主义兼具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是受到普遍认可的。许多学者曾对徐訏一生的创作风格进行阶段的划分。如张明丽在《徐訏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研究》中提出,徐訏的创作风格是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转型的,第一阶段就是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第二阶段是在38年至50年赴港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战争的原因,此时徐訏的作品呈现出现实主义的风格。第三阶段是旅居香港以后,在文坛备受冷落的他开始寻求宗教的皈依。白峰也同样将徐訏的创作风格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是他认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分割,而是相互交错的。庄若江则认为徐訏的创作风格可表现为:写实——浪漫——写实——虚无,而其在香港时期的创作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

  1. 浪漫主义。很多学者认为徐訏的小说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蕴含着对人性至善至美的追求。闪莹在《浅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提到,徐訏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体现在“奇情”、“奇境”、“奇人”三个方面。《鬼恋》中离奇凄迷、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神秘而又诡谲的异域情调,高尚纯洁的人性编织成了徐訏小说的浪漫主义风格。《从lt;风萧萧gt;看徐訏的浪漫主义情怀》中也主张徐訏小说的浪漫主义促成因素包括人物性格。无论是《鬼恋》还是《风萧萧》,主人公独身主义的生活准则以及与女性之间有“距离”的精神恋爱和情感交流,本质上正是一种浪漫心态的流露。而在其他主人公的性格中,“浪漫”也都是他们的主导特征。男女主人公的缠绵关系和传奇生活也都是以这种“浪漫”为基础的。佟金丹认为乌托邦式的幻觉是徐訏书写浪漫主义必不可少的因素,此观点与闪莹的“奇境”相似。两者都肯定了异域神秘诡谲、离奇玄妙的环境营造了浪漫主义氛围,也同时以小说《吉普赛的诱惑》为例述说了吉普赛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闪莹只是将神秘的异域环境与浪漫主义相联系,而佟金丹将这些想象的因素上升到了乌托邦式的幻想,为小说增添了一分哲学思辨。
  2. 现实主义。佟金丹认为徐訏在浪漫主义灵魂之外,还有冷静写实的一面。她在《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灵魂——徐訏》中提到,徐訏在描写爱情时充分运用了想象和虚构这些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但主题一旦涉及婚姻和家庭,文风则截然不同,呈现出辛辣讽刺等现实主义常用艺术手法。这在其小说《一家》和《有后》中可以窥见,用平凡生活中的事件揭露人性的自私、阴暗、庸俗。相比于佟金丹将现实主义的范围局限于家庭婚姻中,庄若江的研究范畴显得更为开阔,他认为徐訏现实主义创作的题材分为两类,一是大陆生活的书写,剖析民族心理架构中的狭隘、嫉妒等劣根性,也赞美民族性格中勤劳朴实的美好。二为表现香港的移民生活,反映大陆移民的悲惨遭遇,表达对香港商业社会的感慨。
  3. 宗教化。马娟娟在《徐訏小说的宗教意识》中提到,对宗教的体验在徐訏四十年代的小说如《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风萧萧》中就已初步显露,但将宗教作为自身的终极皈依还是在旅居香港之后,这时期创作的《彼岸》、《时与光》都极具神性色彩。以《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为例,马娟娟、王海燕、王冰和沈铁都认为《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蕴含着基督教中的原罪和忏悔意识,主人公都表现出救赎他人、牺牲自己,用爱的救世精神来赎罪的苦难意识。虽然徐訏临终前选择信仰基督教,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除了蕴含着基督教思想,还有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王海燕在《“大宗教”的叙事:论徐訏作品中佛道耶思想的渗透于融合》中系统地论述了徐訏宗教思想的源起,探究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佛道耶思想。王海燕和佟金丹都认为徐訏的小说中蕴含着佛教“空苦无常”的思想,不同的是,前者是从命运、超脱、审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论述徐訏小说中的佛教思想,而后者着重从徐訏爱情描写入手,论证爱情的结局和佛教“空苦无常”的思想相契合。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徐訏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阶段并不能准确的进行分割。徐訏前期的创作主要以浪漫主义为主,中期呈现现实主义的风格,但这个时期发表的部分小说仍能窥见浪漫主义的特点,晚年逐渐皈依宗教,但在他早期的小说如《鬼恋》中也融入了佛教思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