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情人》:多重叙事空间下的人性的突围表演
摘要:《最后的情人》是残雪进行的一场全新的实验。残雪将世俗中的人性分裂,赋予了几对情人,并把他们放置在一个不受任何世俗情怀干扰的纯精神空间中,任由他们尽情探索、表演。这场实验的空间开辟之广,对人性挖掘之深,大大超越了残雪之前的作品。
关键词:《最后的情人》;实验小说;空间;人性;突围表演
在流派纷呈、群星璀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残雪无疑是最独树一帜的。这种独特性也正是她小说研究的价值所在。残雪把自己的小说称为“实验小说”,认为自己的创作是一场放空大脑,用祖先留给自己的丰富的潜意识宝藏进行的一场“巫术”实验。在“实验”中,残雪将一个个性格扭曲、行为怪异的人放置在一个丑陋不堪、荒诞离奇、亦真亦幻的空间里,让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人性的表演。
毫无疑问,这种充满西方现代艺术特色的小说对中国读者产生的冲击是极其巨大的。当中国其他作家还在注重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对情节跌宕起伏的设置,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摹和歌颂人性的真、善、美时,残雪已经开始了她在丑陋离奇空间里的对人类灵魂的拷问。残雪笔下的人物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善恶来评价,没有所谓的正义的英雄和邪恶的小人。而且跟随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和所处的空间环境都是荒诞离奇的,这使得习惯了“文以载道”的读者、评论家难以理解。
从《公牛》的发表开始,国内就掀起了一股关于研究残雪的热潮。例如,王绯的“天启的力量说”和唐俟的“敞开自身说”,从两个角度揭示了残雪的创作机制,分别契合了残雪自己谈到的“搞巫术”创作法和“自我启蒙”说法。由于当时国内批评理论的落后,多数学者只是谈到了残雪语言的新奇,情节的荒诞。在主题的理解上多还是采用社会、政治学角度,认为残雪是对文革的控诉,或是用一种荒诞的手法来抨击社会真相,鲜少有人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残雪作品所想表达的精神内核。
残雪的作品更加接近西方现代派,因此国外读者和学者对残雪小说的兴趣反而要比国内浓厚,解读的角度也多种多样。近藤直子从阅读感受反推残雪的创作意图,认为她为了让读者受到冲击,特意把人物置身于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俗世界,而是一个不停动荡、没有安全感的世界。日野启三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残雪的小说采用的是世界最新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根源世界和人的力量。还有的学者从残雪的属性出发,认为残雪作品表达的是女性的内部声音,表现了中国女性的灵魂图景。
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不断发展并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学者开始接受了残雪的西方现代艺术手法,并且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她的“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甚至试图运用小说叙事学等思路来解析残雪的迷宫式的叙述语言。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拿残雪与西方的卡夫卡、博尔赫斯相比较,认为残雪是下一位超现实主义大师。残雪离奇荒诞的情节和丑陋肮脏意象下的深刻的人性主题被逐渐挖掘出来。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残雪的创作机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可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残雪小说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挖掘。
终于,在2015年,她的小说《最后的情人》获得了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也成为了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作家。《最后的情人》主要描写了几对情人在一个没有任何道德、法律、家庭伦理、社会关系等等世俗约束的空间里,在“废圮的家园”里不断逃离,并且不知疲倦地踏上“长征”之路,进行着人性的突围表演,最后在“肉”的痛苦中,得到灵的升华。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