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体写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文体写作能力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构成之一,本文意在通过实际调研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文体之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考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体教学提出实施建议,力争对初中语文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建设性的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文体; 文体写作; 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
一、文献综述
“文体”一词在西方现代文体学中通常泛指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而我国学者对文体的解读则更侧重于从文本体式的角度出发。在我国,将文体用于教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学习方法,早在魏晋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初具雏形的教学文体划分理论。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淡化文体”的观点被提出,教育界开始以“语感”代“体感”。随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文体意识”淡化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來。以至近年来,“语文文体教学”问题持续得到学界的关注。
自 20 世纪 20 年代夏丏尊等人提出语感 这个概念以来,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逐步获得较大进展。2001 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但8次提及语感一词,甚至将其列为课程目标。换言之,语感已成为语文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更有不少专家将其列为语文素质的核心。然而潘新和先生(2002)首发对于“语感中心说”的质疑,并提出了单一过分强调语感所存在的三大误区,并在批判“语感中心”的同时初步提出了“文体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文体能力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与把握。“文体能力”包括对该文体一切构成因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的特殊要求的领悟,涵盖了文章形式规范的具体而微的全领域,在言语认知与创造中贯穿于阅读与写作行为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语文教育界的相关专家学者们开始聚焦另一与语感相互区别却又相辅相成的语文能力——文体能力。刘梅珍(2003)随后著文反驳了潘新和先生的定义以及他提出的“文体能力是语感的上位概念”的论断,通过引述多本专著中对于文体能力的不同定义,认为:“文体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其内涵是不同的,其范围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从而向学术界进一步抛出关于文体的研究问题。直至朱国萍(2007)和蔡伟(2008)两位学者分别从概念界定、基本组成以及本质作用几方面对其做了较为系统权威的解释,文体能力包括对文章体裁的敏感和辨别,是指读者或作者对文章体裁长期接触应用后的一种心理积淀,是对文本体裁的直接感知与直觉同化。
亦有教育界的学者将文体能力置于语文教学实际中,并对于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文体能力的相对缺失做了调查与研究。前有陈雪虎(2005)认为高考作文命题中所谓的“文体不限”,恰恰忽视了作文命题的根本用意,也就是文体意识的逐步孕育和文体能力的培养这一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初步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门径、手段和技巧,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当代语文教育文体意识的贫困。后有梅志军(2011)反观《语文课程标准》中“淡化文体”的旨令以及“主题单元”编选课文的模式,使得片面关注选文的内容及所折射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形成合力,往往忽略选文的体裁。认为其有必要来为“文体能力淡漠”买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