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弦歌》中悲剧意识的产生及悲剧精神的消解文献综述

 2022-09-03 22:51:31

《神弦歌》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神弦歌〉中悲剧意识的产生及悲剧精神的消解》文献综述

摘要:《神弦歌》是魏晋南北朝产生、流传的祭祀民间神灵的歌曲。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对《神弦歌》进行多方研究,但对《神弦歌》性质的界定,对《神弦歌》文本的解读,对《神弦歌》反映的时代人物心理方面,仍不够细致,仍有可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神弦歌》;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研究的全面复兴,学术界对《神弦歌》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以往的一些结论有了新的突破,但对《神弦歌》的探索仍不够深入。在宏观上,学者们注意从清商曲辞的角度研究《神弦歌》,并不拘泥于某个特定的朝代。甚至采取音乐学与文献学、文学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而不局限于文学。在微观上,学者们注意对文本分析,也全面考虑当时的历史现实、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土壤对《神弦歌》形成、传播的影响。在对《神弦歌》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成果尤为引人注意:萧涤非、曹道衡、王运熙等人对《神弦歌》的考证、注释;曾智安《清商曲辞研究》中对《神弦歌》组曲结构的猜想;吉凌、郭建勋等人对《神弦歌》文化内涵、性质的阐述。但是,目前尚无《神弦歌》相关专著。

二、主要研究成果

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专辟一节,将《神弦歌》作为南朝前期(晋宋齐)一种特殊的民间乐府形态进行研究。首先,萧涤非考证歌中提及的地名,推测《神弦歌》发生地为建业左右。接着,萧涤非根据《神弦歌》在其他史学、文学作品中的时间推测孙吴时,江南便有《神弦歌》。萧涤非又从歌词推断其性质为祭祀曲,并对其体制(祭祀神灵的乐章)与内容(乐章中夹杂不少有情趣的描写)之矛盾做出三点解释:一,民间祭祀之神只是一些“杂鬼”;南方崇尚淫祀,常用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三,民众视郊祀为一种娱乐集会。最后,萧涤非对《神弦歌》中祭祀的青溪小姑进行考证(其余神灵现多不可考)。萧涤非在《神弦歌》的发生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神弦歌》中神灵进行考证,奠定了《神弦歌》研究的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