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士与情郎——从《即兴判断》看木心散文创作中理性和感性的双重组合文献综述

 2022-09-04 21:24:45

木心散文研究文献综述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台湾曾掀起过一阵“木心热”;10多年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木心先生在内地的第一部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陈丹青以木心学生的身份对木心做了全面、详细的介绍,真正将木心其人及其作品在大陆推广开来。而近年来对木心先生的研究水涨船高,对其作品价值的评价众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持有褒贬不一的意见。

但就目前来讲,对木心先生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陈丹青等人从学生抑或朋友的角度对木心其人的介绍,带有奠基和刻画其人形象的意义,如《我和木心的五年纽约时光》、《再谈木心先生》,《葬礼与追思》等等;第二、对其“流散作家”这一身份和“怀乡”情结的相关阐述,诸如童明教授的《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木心风格的意义》、于洋欢的《流散文化身份与世界性写作——木心的文学创作观评析》、张艳艳的《以优雅的方式“怀乡”——木心作品的“意趣”初探》等等;第三、对其创作风格的研究和概括及其当代意义,包括其中西文化的融合、知性写作、形而上的思考等等,如李宗陶的《木心 我是绍兴希腊人》、李 静的《“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木心散论》、高 铭的《论木心的文艺观》、董显亮的《木心lt;散文一集gt;写作手法探究》等等,第三类的研究在近几年有所增加并且在未来还会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一、木心的生平经历

木心,原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木心先生自己道,“名字其实是累赘,lsquo;木rsquo;这个字笔画集,lsquo;心rsquo;字笔画发散。”一合一散之间可见木心先生的自在随意。一个作家的童年环境和生平经历往往塑造了这个人的气质和个性,而他的个性气质与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观念则会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木心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大致以文革入狱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乌镇、上海以及杭州暂且笼统归一,再者文革入狱算作一处,以及80年代远渡重洋赴美旅居以及周游欧洲为一处。这三段经历都在木心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描述,有些隐晦艰涩,有些直抒胸怀,但不可否认是其作品的重要基石。

1927年2月14日,木心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一个富庶之家,其父常年经商外埠,他除了在旧式的私塾中接受了良好的国学教育,积累了扎实的汉语基础之外,又得以在中国南方这个外来文化丰富杂糅的大环境中大量地接触迥异丰富的西方艺术,孜孜汲读所能接触到的世界文学,在浩瀚的东西方文化世界中畅游。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木心首先是一个画家,因此他的创作中对于色彩敏锐的感知和表达极富特色,诸如将青白相间的黎明的天空比作是婴儿的眼白等等,而诸如此类正是木心绘画功底在文字中的体现。

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狱中笔记》,即便身陷囹圄,也要在报纸上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但激情昂扬地“弹奏”莫扎特的曲子。木心先生崇拜尼采,“只有最孤立的、最深沉的和最超俗的人,才会成为最伟大的人物。”即使穷途末路,虎落平阳,大概也是靠着这样的信念坚持下来的罢。这段经历木心先生在以后的日子里很少提及,似乎已经被遗忘,但即便如此也擦不去这恐惧地梦魇,木心先生在迟暮之年依然被这噩梦缠身。虽然《狱中笔记》现今已经看不到了,但仍然可以从《即兴判断》等一些作品中寻着木心先生讲述那炼狱般经历的蛛丝马迹,笔调清冷节制,如同劫后余生的冲淡和豁达,又像一个不耽于过往的文墨贵族,不屑于谈论当年的政治和遭遇,但回首来却是如隔烟雨。

文革结束后平反,木心先后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大概《上海赋》便是以此时的经历为素材的,只是先生只是把这当做游戏的文字,而如今读来却是地地道道的上海的风土人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