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果戈理对俄国国民性的认识
摘要:果戈理在其许多代表作品中,对俄国农奴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过细致的描写与深入的刻画,体现出俄国的国民在精神特质、性格特点与价值思维等多方面,特有的、丰富的民族性格,表现了作者对俄国农奴制下产生与发展的特定国民性有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与反省。果戈理对国民性的研究既有进步精神的体现,也有思想的局限性,但总而言之,果戈理的作品在俄国国民性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果戈理; 国民性; 自然派; 农奴制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先后创作了《圣约翰节前夜》、《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彼得堡故事》、《钦差大臣》、《死魂灵》等多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以及晚年发表的《与友人书信选》。
一、国内外对果戈理文本的研究沿革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以后,果戈理的多部作品被陆续翻译成中文并引入中国。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苏联作品成为中国文艺界热门。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由于中苏两国交恶、苏联政局动荡等原因,俄国文学在中国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的果戈理研究有了新动向,这种新动向是从《与友人书信选》的再评议开始的。1979年佐洛图斯基的《果戈理传》发表,对果戈理的评价出现了新的内容,引起了俄罗斯文学界的争论,因为这一场争论,果戈理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我国的果戈理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犹豫战斗需要,鲁迅、瞿秋白等对果戈理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间,果戈理研究被作为鲁迅研究的附属课题,其着眼点在于研究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的研究空白之后,我国的果戈理研究也从八十年代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在译介了俄罗斯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有自己研究的成果出现,但这时期的研究大体上仍然延续了前苏联的定论。研究方式主要是比较研究,最为频繁的比较对象仍然是鲁迅。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果戈理研究开始出现突破,首先是袁晚禾、陈殿兴编的《果戈理评论集》,译介了非主流的果戈理评论著作,并且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观点,如果戈理气质研究、果戈理与中国、“果戈理现象”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关于果戈理逝世一百五十周年和诞辰二百周年两个纪念日的隆重庆祝,俄罗斯的果戈理研究也重新迎来热潮。这种热潮也将带动中国的果戈理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果戈理的研究较多,对于俄国国民性的研究也数量丰富,但是将这二者相结合,在果戈理作品中寻找他对俄国国民性解读的研究并不多,也没有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关于果戈理对于俄国国民性的认识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部分。在果戈理文学研究中,其实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国民性的描写,甚至于可以说,果戈理自身的性格特点也能够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特殊的国民特质,包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和本身固有的。俄罗斯民族所固有的强劲的生命力创造力和韧性,以及天然的好胜心理和好斗心理,它是本身存在于俄罗斯民族内心的。同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农奴制的存在已经持续很久,关于这种社会的压迫是俄罗斯普通民众无法反抗的。在长期压迫天性的环境中,俄国的特殊国民性形成了。这种本身带有矛盾的性格特征,在果戈理笔下有十分具体的描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在各种细节之中表现出来。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