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中的情理圆融及其发展过程——以李煜、晏殊、苏轼为例文献综述

 2022-09-04 21:30:09

唐宋词的情理圆融创作及其特征

——以李煜、晏殊、苏轼为例

摘要:宋词始于歌宴酒席之间,作为娱乐的歌词,其起初的目的为怡情。但词至李后主口中,其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及至晏殊,虽其词表面上亦难免为伤春悲秋,相思离别之作,却有别于温庭筠、 韦庄之词,而颇显理性,有一种圆融的观照之趣,表现出词人的修养及意趣。而到了苏轼,这种“情理圆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深化。“情理圆融”之特征一反当时纤弱靡丽的诗词之风,是对宋代理学兴起,禅风流行的时代特征的反映,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对后世的诗词之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词人:李煜、晏殊及苏轼的作品出发,从发展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等角度来探讨“情理圆融”的发展创作过程以及特征。

关键词:佛学;情理圆融;发展性思维;整体性思维;隔与不隔

一、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 ,当代唐宋词研究以其宏阔的视野 、开放的观念、多元的思维、多样化的方法及深遂的学理在20世纪唐宋词研究舞台上绽放了光彩。 这种情形的出现是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当代唐宋词批评根植于20世纪八 、九十年代文化生态的演变中 ,社会思想的转型 ,经济体制的改革 ,文化意识的嬗变 ,都给唐宋词批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传统的思想观念被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被打破了,传统的批评话语被颠覆了,迎来了多元化研究的新时代。因此,在本文当中,笔者也试图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对唐宋词的情理圆融进行阐释。

在研究伊始,笔者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大量阅读相关的词学名著,比如《全唐五代词》、《全宋词》等著作,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对于唐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秉着从文入,从史出的观点,笔者也参阅了部分史学著作。当然,这过程当中也需要结合大量的前人的观点,并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化当中,词学可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词始于歌宴酒席之间,起初作为娱乐的歌词,其目的为怡情。词学融汇了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众多方面,包含人间百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创作特征也在逐渐发展,其中包含了许多的范畴。在词学中,许多范畴的形成都与佛教渊源颇深,其中的“圆融”即为一个重要范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