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舟子咏》:柯勒律治的文化救赎之梦文献综述

 2022-09-04 21:30:47

古舟子咏:柯勒律治的文化救赎之梦

摘要:论文从文化救赎之梦的这一崭新的视角,对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进行了文本细读。论文认为,柯勒律治将文化救赎的责任赋予了《古舟子咏》的老水手。不过,他的这种文化救赎的努力终归难遂人愿,但这种努力本身对英国社会特别是知识界却影响深远。

关键词:古舟子咏; 柯勒律治; 文化救赎

一、文献综述

柯勒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匠和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终其一生,他的创作并不多。他一生最重要的三篇诗作《古舟子咏》(又译《老水手行》)、《克里斯德蓓》和《忽必烈汗》都写于1797—1798年间,其中,后两首只是片段,并未完成。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伟大诗人的美誉。在英国诗歌史上,没有另一个重要诗人的声誉是建立在比柯勒律治更少的作品上的了。

《古舟子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该诗自从诞生之日起,在西方的研究历史已有200余年。历来对它的评价可谓是众说纷纭,言人人殊。时至今日,对该诗歌的研究仍然十分兴盛。在国内,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卞之琳、周煦良、朱湘等就对《古舟子咏》进行译介。但是,对这首诗歌进行真正的研究却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4年,《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刊载了余虹的《老水手之歌简论》。文中首先对该诗七个部分的内容作了介绍,然后对诗中的艺术形象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探讨。当然作者也不否认诗歌思想内容的消极,认为其中对世纪基督教精神的兴趣,对超自然、超现实的玄思,是“不可取的”,属于消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在这一点上,评论者多少还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同年,费致德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了《柯勒律治的lt;老舟子咏gt;》一文。这篇文章介绍了西方评论家对《古舟子咏》一诗的不同的诠释,比如想象、说教、超自然主义、宗教等。这无疑为我国学者研究这首诗歌打开了视野。 1985年,麦永雄在《柯尔律治的魔幻诗三杰作》中(《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从思想主题、自然与超自然、色彩美与音乐美三方面对《古舟子咏》、《克丽斯塔贝尔》、《忽必烈汗》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思想内容上,《古舟子咏》一诗固然有消极遁世、抽象说教等弱点,但决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反动,但作者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认为其中宣扬了抽象的道德人性,对时代与现实的反映也不足。另外,在写到这首诗的超自然因素时,作者肯定了其中的富有感染力的想象,但同时也指出,着意描写超自然则无可避免地使作品充满神秘主义,亦近于宣扬迷信,易误入歧途,尤其是西方文学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总的来说,作者能辩证的看待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对以后学者研究柯勒律治这样一个被世人视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来说,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总之,八九十年代的评论大多围绕诗歌的想象力和超自然因素进行评述,其中也不乏新的见解,但评论文章似乎还很少。这也许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有一种满足于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依照其参与者的社会政治态度而分割为积极与消极、革命与反动,而导致把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随同平庸的骚塞简单归类,再加上柯勒律治诗作本来就少,还不足以引起学者的注意,所以才不与深究而挂将起来。

《古舟子咏》一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遭遇的冷遇局面,在这个世纪逐渐得到了扭转。在众多有关柯尔律治的文章中,评价《古舟子咏》的文章占了将近三十篇。其中,评论的视野也得到了较大的拓展。除了沿袭上世纪从宗教、想象、超自然等角度对主题进行剖析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生态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评析,对当今生态问题起到了警示性的作用。总的说来,21世纪对《古舟子咏》一诗的评论除了沿袭上世纪的相关评论,还打开了一个新的批评视角,那就是从生态的角度阐释作品,把文学作品置身于当今的日益恶化的生态语境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