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文献综述

 2022-09-06 16:04:17

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曹禺以《雷雨》、《日出》为代表的剧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为读者塑造了不朽的艺术形象 ,尤其是丰满的女性形象。曹禺笔下周蘩漪、陈白露这两位典型的悲剧女性 ,人性的表现达到相当的高度,放射出异常的艺术魅力。而对曹禺戏剧作品的研究热潮时至今日都未曾减退,本文将简单陈述关文学界对曹禺作品的评价,并探讨其作品价值。

关键词:曹禺、女性形象、悲剧、评论

一、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些文学史家曾有过这样的共识:“第一,从《雷雨》开始,话剧在广大的社会中,才成为引人入胜的戏剧,它为话剧树立了里程碑;第二,它使舶来的话剧,成为纯熟的本地风光的话剧,夸张一点说,为话剧建立了民族风格;第三,在穿插紧凑,对话生动,剧中人个性的突出各点上,都超越他的前辈,迄今仍无后来者。”①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并不夸张的,是基本符合曹禺自身的价值以及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历史事实的。因此,曹禺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国现代话剧本质特点的研究,曹禺研究的历程,同样也是整个中国现代话剧研究的重要一页。《雷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敏感和注视,刘西渭(即李健吾)率先撰文对《雷雨》进行了专门评析,他指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刘文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雷雨》里的“命运观念”,二是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渭,她是那被象征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骘,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紧接着郭沫若也撰文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此外,郭沫若还以悲剧理论为依据,对《雷雨》进行了一些批评:“作者所强调的悲剧,是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但正因为这样,和它的形式之新鲜相对照,它的悲剧情调却不免有些古风。”

另一篇较早评价《雷雨》的文章是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lt;雷雨〉》,张文首先把曹禺的《雷雨》放在整个世界的悲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它的价值和意义,文章指出,“《雷雨》中最成功的一方面是人物”,但又认为,“这剧作的失败是在于把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混合在一起,粗看似乎是对的,但仔细一想,却恰恰相反,在现代的悲剧构成上,需要的正是混合,不,有机的统—,而这剧的失败,正是因为这不是统—而是混合,时时现出了裂痕和矛盾”。张文最后特别探讨了曹禺的世界观与命运观的关系问题:“现代的人也仍旧受着命运所支配,但这命运不是不可知,而是社会的。”

曹禺运用了他从古希腊悲剧中汲取的营养,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悲剧。许多学者将《雷雨》和《俄狄浦斯王》做比较,发现《雷雨》和《俄狄浦斯王》确实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俄狄浦斯情结”也在《雷雨》中有中国式的体现。两者都具有“主题上追求一种严肃性,观念上追求一种认同感。”的相同特点。

上述三篇最早评论《雷雨》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虽然论析未尽准确、深入,且多少带有随感的性质和个性体悟的色彩,但它们从戏剧理论到舞台艺术,从人 物塑造到思想蕴涵,对《雷雨》成败得失的总体把握是比较准确的,这些初期评论对后来的《雷雨》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术界对《雷雨》的评价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首先,在对《雷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注中,郑振铎、李健吾都注重审视《雷雨》的创作形式,结果,熟悉民族戏曲的郑振铎认为《雷雨》“写得太乱”,熟悉法国莫里哀、博马舍等人的古典主义戏剧的李健吾也不认可曹禺这种易卜生近代剧式的表现形式。与郑振铎、李健吾不同,巴金读《雷雨》,他首先是感受剧本的内容,为《雷雨》艺术的情感冲击力所打动,他说,“我喜欢《雷雨》,《雷雨》使我流过四次眼泪,从没有一本戏会这样地把我感动过。”巴金一边看一边抹泪,深深地为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所打动。繁漪、侍萍、四凤这些活生生的被压迫、被凌辱的女性的遭遇,尤其激起了他阵阵感情波澜。他触摸到这部剧真正的艺术生命力,从而激起了他立即要帮助曹禺将这部作品迅速传播开来的强烈渴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