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和电影的比较文献综述

 2022-08-02 15:26:20

文献综述

一、前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一部畅销世界的魔幻冒险小说。讲述了一位印度少年派与一只孟加拉虎瑞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227天所发生的故事。作者扬·马特尔曾说:“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的故事。”这部精彩的小说画面多由“水,小孩,动物”构成,因此被誉为“最不可能被拍成电影的小说”。而在2012年却被李安导演成功改编并制成3D影片搬上银幕。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小说一样不负众望,被翻译成43种语言,成功获得多项殊荣,成为名垂影坛的经典之作。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作品在文学和影视这两个不同的领域皆获得了非同凡响的赞誉,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热烈讨论,并且反响不断。由小说到改编而成的电影,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文字、画面、音乐等诠释着作品的内涵,存在着诸多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内容、结构、叙事手法等不同层面和角度来观察比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和电影的异同,从而更好地反映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和精神意义。其对于小说和电影的解读和比较研究,令读者和观众产生深度思考探究的空间,并且有助于传播优秀的书籍文化和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为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积累优秀成功经验,并为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名著和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的比较研究较为繁多。比较类研究通过期刊或报道等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最终得以进行研究和论述。国内关于现当代畅销文学作品譬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的电影的对比研究却为少数。其中以期刊、报道和访谈为主,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国内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和电影的比较研究多为选择性的叙述,即选择某一方面或领域。其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手法,符号学及象征意义,隐喻,艺术手法的研究上。如果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 截止到2018 年01月17 日为止, 共计有文献336条。选择世界文学及外国文学,同时以“ 对比” 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则仅得记录4篇。可见,此类小说和电影的对比并没有进行多层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缺乏总体性的概括总结内容。

①叙事方式:对于艺术作品来说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着不尽相同亦或截然不同的叙述方式。朱其2013年在《艺术评论》上发表的《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的三重叙事》一文中,叙述了导演李安的三重叙述方式及其所相对应的三重身份;郭萍2015年发表的论文《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的小说与电影及其叙事伦理研究》以文艺学角度解读了小说和电影的叙事方式,包括3D的艺术手法、故事转化和立场、人称、角度等;李骏在《新片热评》中发表的《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二元叙事与象征意蕴》一文中,提出李安电影中二元叙事的表征及其深刻内涵;空间叙事:吴晓磊2016年在《电影文学》发表的文章《从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比较电影与小说的空间叙事》,和燕华2015年发表的论文《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小说和电影的空间叙事》 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角度叙述了空间叙事的概念和两个视角,分析了空间叙事下小说和电影的异同及优越性;李旭炜、刘璐2017年在《电影评价》中发表的《从小说到电影》一文中,叙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的异同及电影之于小说的叙述视角的比较与转换。

②象征意义和隐喻:象征和隐喻皆可运用在文字或影像中,较于文字,影像化的隐喻则更难表现一些。张妍瑜2010年在湖北广播电视学报发表的《论小说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中他者的构建》一文中没有拘泥于探讨小说的主题以及争论故事的真伪,而是以他者为切入点,力图辨析主人公派塑造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真正动因。 张妍瑜的另一发表在温州大学学报的论文《虚幻与真实,镜像与自我——小说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中老虎角色分析》更加深入地对老虎的角色进行分析,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和症候概念,通过论证老虎存在的重要性,辨析老虎的身份和派塑造老虎的真正原因。卓然2009年发表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名字里的奥秘——扬·马特尔小说lt;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的命名探究》一文中中认为作者扬·马特尔在小说中用别具一格, 富有创意的名字塑造人物形象,对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构造小说情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郑哲2013年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发表的《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中的符号游戏》一文对《少年派》中具有指示性的人物命名进行了不同解释。他认为小说的“双故事”虽然意义相悖,但在情节上却可以相互补充,而这两者的联系正是通过意象的对应来达到的。李坤2013年在《电影评介》发表的《是人还是虎——l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gt;的意象分析》一文中更是直接指出了小说中两种真相的对应关系,具体分析了将人物形象动物化的文学创作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鬣狗、斑马、母猴和老虎的意象分别与法国厨师、水手、母亲和派自己的照应关系。动物化的形象设置也深刻地彰显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存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