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和地域及民俗文化相关,也和人类生存、生态文明相关。近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原生态文学”、“原生态文化书写”的概念。作为一个刚受到关注的文学现象,“原生态书写”有待被更多人了解和研究。李娟的作品《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记录了她作为一位外来居民在新疆游牧地区阿勒泰生活的经历。她在记录自己的生活见闻中也观察记录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哈萨克牧民们的生活,她的作品是一种“原生态书写”,有可研究的空间和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意义,本人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
“原生态书写”、“原生态文学”当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范畴,但相关的研究诸如小说中的原生态文化、生态文学等也有了一些,但总体来看还是很少的,而且这些研究多是根据具体作品内涵来分析而得出的一个大概的结论。虽然总体研究不多,但不乏有人关注,文坛上还是有人提出相关的概念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兆寿在2012年发表在《文艺争鸣》上的《一种新的写作现象:原生态文化书写》中提到西部军旅青年散文作家杨献平等人已经提出了“原生态散文”的概念,他们强调的是散文写作的现场感、真实感,这和近两年的“非虚构”概念有所类似。然而徐兆寿认为的原生态文化是一种精神生态,作者往往以他者的身份或远视的角度回顾曾经的生活经历,作品中拥有对过往文明的伤悼和对民俗文化的摹写等要素。此文章就把李娟的作品作为“原生态文化书写”中的典型例子。他也表示,在目前还没办法理清“原生态文学”的全貌,但可以用原生态文化的视角对研究一些文学作品,在研究中来阐释作家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特征。另有一位学者黄晶在2013年发表在《大众文艺》上的《原生态书写文化的现象分析》中表示,当下一些作家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目光投向了偏远的山区、荒漠和少数民族风情,带着悲伤缅怀以前的生态文明。她同时也提出了原生态文化和原生态写作之间的差别之处。”通过现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原生态写作作为一种新被关注到的文学现象还没有什么形成体系的较为权威的观点出现,但是也已经出现了一些普遍认为的观点和普遍被认可的作品可供参考。
现有对李娟散文的研究虽然有不少,但观点都较为零散,也都集中在几个方面。现有研究,有关李娟散文的“美”和“真”非常多,这些文章大多都是笼统地写到李娟作品中自然风景之美、人情之真等等,但并没有再深入思考李娟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另外,也有一部分研究讨论了李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主要是通过李娟对自己生活体验的感悟和对哈萨克族的几个女性形象的描摹分析李娟在生态主义女性视角下所展示的真实的生存体验和审美经验。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研究的是李娟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多是在通过作品的具体描写分析李娟以一个外来人的视角去体验阿勒泰的当地生活,记录下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等等,也展现了她对游牧文明的思考。这些研究都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李娟的作品,多个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都有被考虑到。要研究李娟的“原生态书写”,不但要从其作品、从她个人本身出发,也要站在文化、生态本身的立场上。李娟是个单纯可爱、热爱生活又常怀忧思的人,她的写作并非有意要去写什么、表达什么,只是记录下生活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些背后的何以形成她的这些思考的因素较少有人考虑。“阿勒泰”系列散文的写作有汉族文化、现代文明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差异与碰撞,有李娟对自己在阿勒泰居住多年却始终觉得不能真正融入这里的思考,也有她对游牧文明何去何从的疑问,这需要研究去考虑到更多的背景环境、背景文化的因素。而现有的研究大多没有把视野放到整个文化生态环境中去,更多还是只是看李娟本人如何、她的作品写了什么等等。
我将根据以上对现有研究资料的调查,总结已有研究,吸取经验的同时总结不足,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9.
[2]李娟.我的阿勒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1.
[3]黄晶.原生态文化书写的现象分析[J].大众文艺,2013(07):269.
[4]徐兆寿.一种新的写作现象:原生态文化书写[J].文艺争鸣,2012(09):108-113.
[5]吕传笑.“新写实”小说的原生态写作[J].滨州学院学报,2005(04):80-82.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