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越战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十年,这期间全世界对越战各个方面的研究可以说纷繁复杂,种类繁多。电影作为一种本身兼具娱乐和宣传教育功能的载体,是研究越战的一个特殊切入点。
近年来,我国对越战电影的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是以影评的形式出现,或简单介绍战争有关的电影时略提。近年来主要聚焦于几位名导演如:库布里克,奥利弗·斯通、马丁·斯科塞斯、泽梅基斯、科波拉等作品的赏析方面。
一、对于越战题材电影的分析:
从专著方面来看左孝本的《世界战争电影奇观》、史蒂文·杰伊·施耐德《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战争电影》、《最伟大的一百部战争电影》较为笼统的介绍了包括越战电影在内的诸多优秀战争电影。陈岩的硕士论文《美国战争电影研究》是一篇较全面论述战争题材美国电影的论文,文章着重探讨了人性在影片中的体现。仇华飞发表于《当代电影》上的一篇《美国电影与越南战争---评介几部反映越战的美国影片》从时间上简单梳理了美国越战电影的发展历史,着重叙述了《第一滴血》在反思越战上迈出的关键一步。他说:“《第一滴血》表现的是越南战争的另一个侧面, 战争结束以后, 幸存者们回到国内的遭遇。他们不仅不被人们理解, 反而遭到了社会的唾弃, 成了战争的替罪羊。影片的主人公“ 兰博” 曾经在越南场上流血奋战过, 获得美国国会最高荣誉勋章, 然而回国后他却生计无着, 成了无业游民, 竟以“ 流浪罪” 被捕。兰博被捕后说的几句话给影片投下了一片阴影, 他承认:这些愤怒来自于那些在越南战场上阻拦他实施一种特殊计划的人,他们本来是完全可以赢得那次战役胜利的。”文章指出:“1981年美国一家综合报告研究表明,百分之二十四的从战场上下来的美国军人在国内因犯各种罪而被当局逮捕。研究分析认为,由于心理上长期紧张而造成紊乱,导致精神失常而犯上作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对于战争引起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失常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和关注。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者已经开始研究越战电影,但仅是在文中引用其结论,并未结合电影深入研究影片所传达的战后创伤应激的处理。
乔治·科波拉和库布里克的《现代启示录》以及《全金属外壳》被反复研究。王瑞的《从lt;现代启示录gt;到lt;全金属外壳gt;——美国越战片赏析》同样是发表于《当代电影》,较邱华飞更进一步将目光只聚焦于这两部同样传达反战思想的越战电影。霍震慧《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解读电影lt;现代启示录gt;》、贾晓辉《人生的一面镜——影片lt;现代启示录gt;之赏析》、王新国《越战电影的经典之作——斯坦利bull;库布里克的lt;全金属外壳gt;》等论文都以半影评的形式分析这两部影片的构图,配乐,声画结构等方面,对于威拉德、库尔兹、“小丑”、“牛仔”等士兵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则一笔掠过。对于电影《野战排》、《猎鹿人》、《生于七月四日》、《越战创伤》等影片的研究也诸如此影评式较多。
二、对于越战后士兵精神健康问题的研究:
国内关于美国士兵精神健康问题的相关文章已有不少涉及,写作角度多为医学、法律制度、新闻传播学、文学、历史学等。医学方面主要从美国军人精神健康和讨论创伤后紧张紊乱症(PTSD)的角度描写,例如:《越南战争对美国士兵精神健康影响》,《退伍军人健康状况流行病学研究概述》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治疗进展》等。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新闻传播学方面的论文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越战不同于一站和二战,在信息更为发达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更为媒体思想所左右。论文《越战时期美国媒体的影响》虽然从新闻和史学方面切入,但通过越战前和越战时期媒体与官方从合作愉快、产生隔阂再到反目成仇最终媒体占得上风,媒体一步一步引导人们由支持越战到群起而攻之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战士兵归国后遭人唾骂,为社会所不容。媒体不仅操纵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加剧了战后创伤的形成,加深了越战士兵的精神障碍症。《美国约占退伍军人的心态变化之研究》和《“回家的陌生人”—探析美国越战退伍军人及其战后调》两篇硕士论文从美国史的角度,以越南战争和退伍军人的特殊性作为立足点,详细阐述了越战退伍军人战后的自我调适,并对美国政府对退伍军人的各项政策调整做全面分析。就越战退伍军人战后调适问题来看,就个人调适而言,在经历了越战回到美国后,他们面对着陌生的社会环境失去方向,陷入困境,因此采取逃避的、不敢面对的调适方式,他们通过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获得一时的解脱。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失去热情和信任,也不懂得利用政治手段来为自己谋取福利。简而言之,越战退伍军人的个人调适方式大多是消极的、被动的。随着战后个人调适问题的出现,越战退伍军人自发形成组织,开始尝试群体性的战后调适。他们沿用以往退伍军人通过游行获取权益的办法,却引起美国民众的反感,造成更深的误会。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了危机,联邦政府资金的短缺使它在解决退伍军人战后调整的问题时捉襟见肘。无论是联邦政府的再就业和继续教育政策,还是退伍军人管理局提供的医疗福利、戒毒帮助和退役记录管理,都无法真正使越战退伍军人受益,美国政府在帮助越战退伍军人战后调适生活方面收效甚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种种做法和不作为对归国军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此外,心理学方面的著作除了《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这样基础的专业书籍之外,韩国心理学学者金俊基的《电影疗伤心理学》一书也是不错的参考。以电影为参考引申出相对应的心理学疾病,特别是对于《第一滴血》的解读后附上了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专业解读,浅显易懂具有参考价值。目前,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成果大多来源于国外,国内对于越南战争的研究也有限。lt;Vietnam Veterans: The Road to Recoverygt;(《越战退伍军人:康复之路》)、lt;Strangers at Home: Vietnam Veterans Since the Wargt;(《家中的陌生人:战后的越战退伍军人》)这两本国外专著着眼于讨论越战退伍军人在战争结束后的心态调适和调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其中,《越战退伍军人:康复之路》中作者提到,在与他谈过话的越战退伍军人当中,几乎大部分人都无法适应理想幻灭所带来的心灵上的落差,战争刚刚结束甚至是20世纪80年代仍然有退伍军人坚持相信自己到越南并不是杀人而是救人,自己去越南的目的是要保卫自由并为南越新国家的发展提供机会。作者还提到他本人在战争刚刚结束后不久的 1976 年也认为如果杀死一个越共,会拯救其他的美国人,甚至挽救南越公民的生活。正是战争前后这样的心理落差加剧了创伤的形成和难以磨灭。
综上,本课题所需参考的文献涉及多个领域,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较为复杂。但这也为本课题提供了多个思考和可深入的方向,具有很深的借鉴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