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毕飞宇,男,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1月生于浙江省桐乡市,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代表作品:《那个男孩是我》《青衣》《平原》《慌乱的指头》《推拿》《上海往事》。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前人对毕飞宇及其小说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小说本身的叙事艺术特色来分析,安徽大学的硕士胡君在论文《毕飞宇小说叙事艺术研究》中,指出毕飞宇除了善意用独特的“第二人称”叙事方式,其结构也充满着诗话的特征。河北师范大学的刘金先在《毕飞宇小说论》中,着重指出毕飞宇小说在语言风格方面,从修辞特色看,他擅长于运用一种以植物的某种动态来打比喻的语言方式,反讽性语言也是其特色。二是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研究探讨的。比如小说中边缘人物的认知及其分析。山东师范大学的刁蒙蒙在《论毕飞宇边缘人物的书写中》,取其经典小说《玉米》、《平原》、《推拿》等长篇及几篇短篇进行重点分析,主要解决毕飞宇笔下“为什么会出现边缘人形象”这个问题,以及边缘人物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个方面是从小说的思想内涵进行研究,主要是对小说中的疼痛意识深入探讨。 毕飞宇的长篇处女作《上海往事》,在1995年被改编为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后。也引起广大的反响,同时吸引了更多的研究。大多着重分析《上海往事》女性形象的分析。沈永英在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的文章——《外婆桥:远离上海的乡土》中,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上海往事》中的女性小金宝的艺术形象,阐释作家文学想象中的都市与乡村关系。毕飞宇在90年代初的都市书写中所流露的怀旧风格有着个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探索,这使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上海怀旧的女性想象。 2009年,毕飞宇以《推拿》第获八届茅盾文学奖。从此打开了知名度,更多的人开始研究《推拿》。纵观所有文献,对《推拿》的研究大多是通过一群生活工作在黑暗中的盲人为中心,探讨人格尊严的问题。 在《扬子江评论》2009年的第五期中,王文仁的《视觉时代的不可承受之“轻”》以及期刊《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二期中,洪治纲、葛丽君的《用卑微的心灵照亮世界》等等都是剖析盲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格尊严。以此反省健全人的卑微。 |
|
四、方案(设计方案、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论证: 论文设计方案如下图所示: 收集工作:
论文设计: 根据查找阅读相关的资料文献,我的论文设计方案框架如下:
(1)、介绍文学传播的背景,引出文学媒介。着重突出电影,进一步举例说明当今文学作品与由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密切联系。 (2)、介绍小说《推拿》,是国内鲜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现当代文学小说。 (3)、引出由娄烨执导的同名电影,从而举例分析电影中是如何进行光影视听的结合,如何将一群生活在黑暗之中的盲人表现出来。电影运用了哪些艺术特点以及怎样将六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4)、总结说明,《推拿》电影将原著以声光的形式表现出来,打破了原著的限制。从而引出文学传播的张力。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对文学事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设计方案论证是基于文学传播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选取中国当代小说家毕飞宇的《推拿》、娄烨电影《推拿》为实例。进行分析论证。从而证明:文学传播对文学事业的影响力。 |
|
参考文献: [1] 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毕飞宇.《推拿》的一点题外话[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3] 洪治纲、葛丽君.《用卑微的心灵照亮世界》——论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二期 [4] 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5] 曹怀明.《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山东师范大学 [6] 黄万华,刘方政,马兵等.经典解码——20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8] 邓金玉、刘攀.凡一平《理发师》文本作品的电影化[J].电影评介.2009 |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