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芳华》中严歌苓对人性的探究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海外华人文学家之一,严歌苓在文学上的造诣颇令人惊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作品特别是小说予以研究和关注,从研究时期上划分为对其出国前的作品研究和赴美后的作品研究。出国前发表的小说主要是文革叙事,研究者较少关注。对于其赴美后的小说,学者从多重理论方法和小说思想内蕴的多元透析着手、同时运用横、纵向的研究方法对其小说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目前严歌苓小说研究尚有许多待开掘之处。本文将从小说的叙事艺术、题材、人性书写、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识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归纳。
关键词:叙事艺术;题材;人性;人物形象;悲剧意识
引言:严歌苓是华人文坛里个性独具又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也是当代海外华文作家最优秀的女作家代表。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经历与经验都成为了她的创作“矿藏”,自1978年创作发表第一个作品《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之后,她的写作之路仿佛就此打开,并且一路高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热情。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笔耕不辍,三十年来创作了70多部小说。这些小说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且呈现出演变的轨迹。
一、叙事巧妙
严歌苓小说的叙事魅力也被海内外的文学评论家高度赞扬,她在写作中游刃有余地运用现代叙事技巧,并将这些技巧巧妙地融入到了作品的思想性中,以此表现出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严歌苓的小说叙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技巧运用,她还在叙事的过程中触及到了故事的内里、人物的灵魂。因此,严歌苓的叙事作品展现出了更深层次的魅力,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1)。例如《扶桑》中不同人称的交错出现,叙事焦点的变幻流转,为小说带来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的美学效果。视角的转移必然会导致叙述主体的相应变化。而每个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个情节所进行的补充完善,无疑在拓展叙事维度的同时也加深了故事内涵。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甚至多重人称复合叙事的大胆引入在为严歌苓小说带来震撼美学效果。她近年颇受好评的一些长篇小说,比如《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陆犯焉识》等,曾经刻意编制的叙事框架已然不复,华丽的技巧无痕地消溶在讲述中并实现着为故事服务的目的(2)。
严歌苓重视小说的形象思维并努力调动小说中的各种感觉以弥补文字单调的缺陷。正是由于对小说画面感与动作性的注重,对电影叙事手法的借鉴、吸收与转化,严歌苓的小说呈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具有视听特质的电影化叙事风格。比如小说《白蛇》中,对名角孙丽坤被关押后的生存状态的描写,为了突出被关押期间的孙丽坤粗俗鄙陋的生存状态,作家截取并拼贴了几个生活场景。无论是不常洗头、身材走形,还是吃面不雅观、牙缝沾菜叶,每一个生活场景都能够将孙丽坤的邋遇庸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贴近生活的场景描写,在激发读者想象的同时,也便于读者走进故事内层感受并体味孙丽坤的痛楚与坚忍。
二、题材广泛
严歌苓出国前的作品以部队生活、知青故事为题材;留美初期的创作侧重于移民题材的书写,定居美国后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反思故国和自身的成长;旅居非洲后则转为纯粹的“中国书写”。作为移民作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女性体验是严歌苓小说创作源源不断的素材。移民带来的文化身份的转变和自始至终对个体生命的诉求,使作家执着于对历史、人性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有着开阔的文化视野,又体现着远距离审视的冷静(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