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3 11:54:54

文献综述

一:前言

所谓山水诗,指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我国诗歌中,很早就有关于山水的描写。《诗经》中已经有了对山岳河水的描写,楚辞把对山水的描写向前推进了一步。山水诗的日渐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作为山水诗奠基人,他的山水诗意境清新、笔触秀丽,在文坛上独辟蹊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诗歌的种类。在推进山水诗的发展中,南朝齐诗人谢脁,起到了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他的山水诗在谢灵运刻意描摹的基础上,开始在景物描写中注入诗人自己的情感和意趣,并能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较好地结合起来。唐代以后山水诗才步入了全面繁荣的崭新天地。因此纵观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谢灵运和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说他们是山水诗的奠基者也不为过。有大批的学者已经对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歌进行了研究,但是把二者诗歌进行对比的却甚少,他们的研究重点都是二者诗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本篇论文将对谢灵运和谢朓诗山水诗进行对比研究,从内外在因素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景物描写,结构特征,语言特色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来分析异同,抓住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从相同意象中找不同情感,以此来对比出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最后比较二人对山水诗的不同贡献以及他们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以此来认识到二人奠基者的地位。虽然学界对于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和对谢朓诗歌的品评仍有一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对山水诗的贡献,我们应该注重研究他们的诗歌中的异同点,以此来加深对二者诗歌的认识。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与山水诗研究相关的论文很多,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进行系统和完整研究的也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进行论述,例如写作手法,美学特征,影响因素等,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单一的研究谢灵运或者谢朓的诗歌

将“谢灵运山水诗”作为主题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出现633条相关文献,同理的“谢朓山水诗”出现197条相关文献,可见,对二人的诗歌研究中,对谢灵运的研究还是较多的,但是从内容上来看,不难看出研究的方向相对比较单一的,都从某一方面来论述。

(1)诗歌创作的影响因素。复旦大学赵晓春发表于兰州学刊上《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着重叙述了佛教思想对谢灵运的艺术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佛教的般若性空、涅槃佛性以及弥陀净土思想,在其诗歌表现形式和意境创作等方面起到的不容忽视的作用。陕西理工学院李真真 《论“咏物”思维对谢朓山水诗创作的影响》一文中将谢朓的诗歌创作根据题材分为永明和宣城两个时期,从默查景物、擅取场景、细写微态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咏物诗对谢朓题材偏好和写作手法的影响,以及论述了诗人的审美意识相对于文学潮流的逆向延伸。

(2)诗歌特点。这是大部分学者研究的重点,包括语言,结构,情感,审美等方面,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山水诗的具体内容上。曾洁《谢朓山水诗艺术研究》一文,从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研究谢脁的山水既清新明丽又萧散淡远,同时还具有典雅含蓄的风格和讲究平仄四声的声律理论。李真真《论谢朓山水诗的观物模式》一文中对谢朓的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深刻研究,总结出谢朓自己独特的观景模式:采取主动追寻的观景模式,对日常的山水景物即目留意,秉持物我分离的观景态度,在景物描写中保持充分的客观性,并通常与景物保持较远的观赏距离,。其观物效果是穷巧精妙的,注重对小物细微物的细致刻画。这一方面,对谢灵运山水诗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多,研究的方面的也比较全面透彻。从小的方面如字句角度,中国海洋大学赵海岭《谢灵运诗歌对偶略论》一文研究谢诗不仅使用对偶来描绘摹写山水景物,更用来纪行、抒情,甚至议论、说理,扩展了对偶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功能。从其句法、节奏方面,谢诗的对偶不仅熔铸了前人'主谓宾'式的'二一二'结构,而且自出心裁地灵活运用'二二一'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从大的整体方面,延边大学刘沛莎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解读》一文中,从意象,文化心态,思想情感方面来对其山水诗进行解读。意象方面,谢灵运的诗歌不但恢复了描写意象的传统,并且将之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意象广阔,“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木”。谢诗中或感叹时光交替易逝,或借景物抒写华颜难驻的感伤,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与反复无常的政治环境让士族文人们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畏惧,以及乱世不得安居的烦忧无不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思考。最后从思想方面进行分析,谢灵运的诗作有理趣,有情味,几乎已经实现了情、景、理的圆融统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