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三都赋》 里的正统观念探析
文献综述
摘要:左思《三都赋》是现存篇幅最长的京都大赋。千百年来,历代学人们对这篇经典的研究蔚为大观,取得了不少成果。在知网输入关键词“左思”,有1319篇文献研究成果。输入关键词“三都赋”有269条结果文献研究成果。同时,正统观念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里影响力极大的政治和文化概念,也是学人们的研究热点。在知网输入关键词“正统”有6070条结果文献研究成果。《三都赋》中,作者左思明显尊魏晋贬蜀吴的笔法,是正统观念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体现,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时代痕迹和中原文化记忆。遗憾的是,能够从正统观念角度出发,考察左思《三都赋》里明显的正统观念及相关问题的的文献较少,少数人有在文章中有涉及,也是模糊其词,未能有明确的观点。因此,对于左思《三都赋》 里的正统观念探析还有继续讨论的空间和必要。
关键词:左思;《三都赋》; 正统观念;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正统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所以各个历史时期中当权者证明其正统性的常用手段或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之前需要厘清正统观念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性,并将其与左思的生平和《三都赋》写作背景结合起来分析。
(一)正统观念大致的历史沿革;
正统观念最早出自于孔子《春秋》,“正统”从始至终都包含“道统”的概念,即以儒家道义为评价的根本标准。《春秋》曰:“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1]正如明代杨慎在《广正统论》中所言:“图之统也,犹道之统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則如荀如杨者,不敢轻以道统与之。夫不以道统轻与之,则道犹尊而统犹在也。”[2]供奉五帝,遵循周礼,以儒家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为正义,是为正统。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第一圣人,其价值观历来被奉为儒者圭臬。而《春秋》作为孔子的心血之作,其中蕴含着孔子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也为后世儒者所继承。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说:“正统之名,何所本也?曰:本于春秋。”[3]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曰:“正统之论,肇于谁乎?始于春秋之作也。”[4]
正统概念主要有“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居正”即当事人身份正宗,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或者统治者的国家、国都地处中原,而非“蛮夷”之地。“一统”即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统一,具体来说包括疆域囊括大禹划分的古九州、主流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等等。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5]成为普遍的主流思想,这方便统治者借助星象、五行、异兆等玄秘之说证明自身的正统性,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几乎成为惯例。同样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统论主要还停留在阴阳五行说的层面上。一个帝王“如受了土德, 符瑞就为黄龙、黄星等, 如果受了火德, 符瑞就有赤乌、赤雀等”例如《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记载:“ 初, 汉熹平五年, 黄龙见譙, 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lsquo;此何祥也?rsquo;飏曰:lsquo;其后国当有王者兴, 不及五十年, 亦当复见。天事恒象, 此其应也。rsquo;内黄殷登默而记之。到四十五年, 登尚在。三月, 黄龙见譙, 登闻之曰:lsquo;单飏之言, 其验兹乎!rsquo;”[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