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的色彩研究文献综述

 2023-11-25 09:19:03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爱玲一向以小说著名,学界对其小说的研究自上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已有70个年头。期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海沦陷成为孤岛的1943、1944年,张爱玲凭借小说集《传奇》、散文集《留言》名噪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上海作家,各界对其小说褒贬不一,如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就把《金锁记》上升到“文坛最美收获之一”的高度,但与此同时质疑了《倾城之恋》的深刻性,并首次剖析概括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手法——结构、节奏、色彩;二是张爱玲移居美国后,她文学性极强的作品在国外备受关注,但因国内政治原因,研究处于一个低谷,直至改革开放才得以解禁,再次掀起“张爱玲热”,如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虽然全书仅记载张爱玲移居美国后三十年间与夏志清的往复书件内容,但资料之真实详细,足以窥探张爱玲的谜样人生以及痛苦与喜悦包裹着的真相;三是1955年张爱玲辞世引发的作品重读。

时空流转中,知识谱系渐趋完备,张学也渐变为一门显学,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也逐渐从作品人物形象、思想主旨,扩充到小说特色。不论是对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做单一研究,如贾丽的《解读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服饰描写》,还是对其小说多样意象做整体研究评述,如陈映、张雅玲的《张爱玲与上海时尚建构——以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为视角》将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分为服饰、妆容、家居、建筑五部分剖析,探讨其频繁出现的原因及复杂意义;不论是从大范围的总体美学特征来探析,如张育哲的《对照记:从张爱玲的色彩用词看其“参差对照”的美学观念》从面的立场综合把握,还是立足文本具体阐述,如胡克俭的《论张爱玲笔下的色彩世界》以不同文本中的具体色彩为例探寻色彩语言背后的含义,尝试从点的角度发现美学价值,各方面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但无论何种,在其阐述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与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词相结合。

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运用广泛,且不同色彩呈现不同意蕴,其“色彩搭配”与“参差对照”的美学特质亦尤为鲜明。虽已有学者对其小说的色彩语言进行分析研究,但鲜有单篇目研究,着眼点往往都较为宽泛,如刘柯《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以《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等多部作品为例,虽论证丰富,但缺乏针对性与具体性。又如刘锋杰、薛雯、黄玉的《张爱玲的意象世界》基本涵盖了张爱玲所有小说中的意象,呈现了审美的对话与交流,但它过度注重理论性,轻视了对作品的鉴赏,虽有整体研究,但缺乏深刻分析。因此,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挖掘本质特征,是本文所需注意之处。

最后,张爱玲对于色彩极其敏感,且小说中的色彩运用与她的生活经历以及戏曲都有着极深的渊源。张爱玲深深浸润于传统文化脉络间,认为与日常生活对接的传统才是有力量的,因此她格外看重生活经验以及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与普及的戏曲。而这折射在小说中,其中一部分就表现为色彩所蕴藏的深刻意蕴。然而大部分研究作品极少涉及生活经历与戏曲对于张爱玲小说色彩运用的观照,这也正是本文努力之处。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首先从张爱玲的服饰、装扮等探究她的色彩审美态度,其次立足于对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文本细读,归纳《金锁记》中各类色彩的运用并探索色彩背后所隐藏着的深层意蕴及美学特征,如紫红色象征罪恶等,进而挖掘影响张爱玲小说创作中呈现的色彩艺术的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