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就电影产业来说,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票房过亿的影片92部,其中国产影片51部。可见国产电影票房在国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说明国产影片在制作方面也有很多提升。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国内经典影片,希望寻求国产经典影片的规律,从而推测观众的观影偏好。然而在市场上依然存在一些电影,在制作、票房、口碑上反响不佳,甚至企图用负面营销的手段骗取票房。如影片《逐梦演艺圈》在豆瓣评分(最低分2分)是2.1分,意味着99%的用户打了最低分。这部电影上映3天,就被紧急叫停,直接下架。而在互联网时代,影片上线门槛又较低,因此还有许多粗制滥造的电影面临同样的处境。所以如何让影片保底播映,符合基本的观众的审美偏好,成为商业电影制作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90年代以来,专业影评逐渐丧失从前的影响力,取而代之的是媒体影评和以微影评为主的大众评论。前者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被资本所控制,缺乏公信力,与之相比,微影评则似乎更多的代表了观众的真实表达。【1】而豆瓣作为国内最知名的网络评论网站之一,拥有大量用户(主要包括文艺、电影、音乐,业内专家,学生/白领等),豆瓣的电影版块收录有十分齐全的国产电影。
(二)影片数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术界不乏关于电影数据的研究,有基于文本的(叙事、人物关系、台词)、基于视听内容的(色彩、音响、动作、剪辑),还有基于创作者的(导演、演员、编剧)和基于观众反馈的(票房 、评分 )。 其中,为观影者推荐电影的研究有很多,却少有根据电影数据为导演等制片人提供制作电影的建议。经过初步统计,这些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约112篇),内容分析(约46篇),情感分析(约15篇)。下面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做具体的阐述。
1.文本分析法
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的论文大部分是专注于单个影片内容的单个角度的研究。例如,“好莱坞电影中政治意识形态之反思——以《荒野猎人》文本分析为例”【2】一文就是仅针对一部影片《荒野猎人》进而分析好莱坞电影传输美国意识形态的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对于影片的内容也是口述为主,没有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更像是作者对《荒野猎人》这部电影的影评和感想,因此单就以一部影片,就来对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不禁太显单薄。而类似的文本研究还有很多,例如“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文本分析与思考”【3】、“形神皆似的不懈追求——文本分析法解读江译《西风颂》”【4】等也都有相同的特点,但通过对《西风颂》文本解读,发现作者有意识的将文本内容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信息进行罗列分析后在作出主观判断,显得更加客观。
当然也有一些文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多部影片。比如是一段时期内的电影汇总,或是某个导演的电影总集,抑或是对某种类型电影进行系统分析。“新疆少数民族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基于文本分析的路径”【5】一文聚焦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中新疆地区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是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作者也注意到从文本内容角度横向分析了空间、人物、情节等在电影总的建构,在文末虽着重分析了国内外电影在中国2008-2016 年电影年度票房排行榜进行统计,但似乎与主题的探索不能起到直接的影响。“电影文化的时代表征 ——张艺谋20 世纪80年代电影文本分析”【6】一文主要分析了张艺谋的两部导演作品《一个和八个》、《红高粱》以及担任摄影师的作品《黄土地》。分别从每部影片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但遗憾的是没有对张艺谋的作品做纵向的系统分析比对,没有试图挖掘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个人创作风格的情感变化。
2.内容分析法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