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Settings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文献综述

 2022-08-03 16:08:34

附页:

文献综述

  1. 前言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最后一部自然主义剧作,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闪烁于字里行间的深邃思考与人性,使《榆树下的欲望》成为美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国内外一众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榆树下的欲望》做了较为全面详细的研究,最终得出了各有特色的见解,让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这部不朽之作。本文将着重从背景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讨《榆树下的欲望》作为自然主义剧作所展现出的特点,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状况

《榆树下的欲望》自格林威治村首演,从口诛笔伐到备受赞誉,一度成为大众的焦点,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奥尼尔研究达到了高峰阶段,国外的学者主要从社会学、女权主义、心理学等方面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文学批评。学者诺曼·柏林在著作《奥尼尔剧中的莎士比亚》中,对其主题、戏剧类型和边缘文化进行了探讨;道里斯·亚历山大在其所著的《尤金·奥尼尔的创造性奋斗》中对奥尼尔戏剧一改美国百老汇剧院的陈规陋习和约定俗成的特点做出细致分析;特拉维斯·柏佳德在《勾画时代的轮廓:奥尼尔剧作论》中对其剧作的现实意义做出了翔实的论证。《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家庭式语言,有意缺席的女性形象,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使读者对《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母性缺失和畸变家庭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国外学者还从叙事结构、美学批评、女性主义、生态学等角度对《榆树下的欲望》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榆树下的欲望》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并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初期,曹禺的《雷雨》对其立意的借鉴便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八十年代的中国学界再度掀起了奥尼尔的研究思潮,这股研究思潮使国内学者对奥尼尔剧作的内容、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刘海平和朱栋霖在《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一书中详谈了奥尼尔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和成熟的影响,乃至对中国文化界的价值观、审美观演进的影响。川剧《欲海狂潮》和曲剧《榆树孤宅》等对《榆树下的欲望》的中国本土化改编的出现,正是因为奥尼尔的悲剧人生观满足了人们反思和宣泄的需要。近年来,《榆树下的欲望》一直是英美文学的研究热点,孙敏,付美艳的《深层生态文学视域中的lt;榆树下的欲望gt;》,从深层生态文化批评这一新颖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悲剧根源和主题思想,她认为在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中,悲剧的发生以及欲望的罪恶就更加聚焦和彰显,对人类无止境欲望的批判也就更有力。国内还有大量学者对《榆树下的欲望》做出了不同的解读,还有学者运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剧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论述了《榆树下的欲望》在表面上是写物欲家庭惨剧,实际阐释了命运报应这个更深刻的意义。此外《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性形象也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

2.3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凌晨在《石墙内外——析尤金·奥尼尔lt;榆树下的欲望gt;的悲剧主题》中阐释了布景中石墙的涵义,对石墙内的欲望困扰和石墙外的社会壁垒做出了分析。本剧剧本以天边外的旭日东升,爱碧和埃本相吻相携走出庄园落幕,代表着真挚感情的萌生。夏泽安的论文剖析了奥尼尔戏剧的审美价值,其中人与清教、“人与上帝”的冲突和两难境地的抉择诠释了《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的冲突和自我救赎。龙秋媛在《西方文学“杀子”母题面面观》中从比较研究的视野分析“母杀子”悲剧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内涵。还有学者从人物圣经原型角度,论述《榆树下的欲望》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奥尼尔的价值观和悲剧思想。还有少数学者对榆树、农舍、天空等意象及剧作时间、空间背景设置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物质主义和清教主义的奉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