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配音翻译团队的翻译目的——以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15 21:00:19

文 献 综 述

1. 国内电影翻译研究现状

电影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国内电影翻译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理论与翻译实践关系的研究,其中理论主要以各种翻译理论为主,如目的论(黄志冰,2007; 秦绪莉,2014)、生态翻译学理论(聂韶峰,2014; 宋安妮,2013; 赵鹏,2013)等;二是对文化翻译的研究,就核心期刊《电影文学》而言,08年到12年,以电影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为题的就有三篇(丁华良,2012; 薛正花,2012; 马小莉,罗亦君,郑欢,2008)。

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首先,从研究对象上说,国内电影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画电影上,以《功夫熊猫》(梁静璧,2010; 张霞,高圣兵,2009; 梁静璧,2009)、《爱丽丝漫游仙境》(路利,2012; 张碧云,2011)及《花木兰》(范丽,2010; 赵征军,2008)等电影研究数量为最。因而忽视了其它题材电影的翻译,如本课题研究的文学改编类电影。

然而,文学改编类电影目前在国际上却是一门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张冲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上,就提出了改编研究(adaptation studies)——这一近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出现新型研究领域。实际上,张冲还建议使用改编学(adaptology) 这一术语,并提出了广义改编学与狭义改编学的概念(邬璟璟,2009)。由此可见文学改编类电影研究的重要性与创新性。

其次,从研究方法来说,多数研究会从某一翻译理论出发,考察电影的翻译质量与技巧。以电影《功夫熊猫》的配音翻译研究为例,余知倚(2012)与张霞,高圣兵(2009)曾分别从翻译目的论与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角度出发,探究该部电影配音的翻译质量与技巧。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分析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却忽视了影响翻译的环境,比如翻译流程、翻译周期等。

再次,多数研究选择探讨字幕翻译,而不是配音翻译。虽然有部分研究涉及到了配音翻译,却只是针对某部影视作品将其字幕与配音的翻译质量进行比较,如其中引用次数较多的彭丹(2012)和胡杏南(2011),他们分别就电影《音乐之声》及《玩具总动员》进行字幕与配音翻译的对比研究,前者从翻译的关联理论出发研究两者翻译的异同,后者则认为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相比,存在诸多错误与漏洞。但总体而言,电影配音这一影响着中国观众对电影欣赏与评价的重要因素,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2.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比较研究

纵观国内外语言研究,素来不乏对文学语言领域的探索,但电影语言产生于近代,出现时间较短,故对此的研究就相对较少。由于本课题将比较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文文本翻译与电影配音翻译,因此本文将集中探讨国内对于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比较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