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ipline and Anti-Discipline — A Foucaultian Interpretation of George in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文献综述

 2022-08-03 11:35:37

文献综述

  1. 前言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于1962年,是20世纪后期美国戏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巅峰之作,它成功地挣脱了美国传统戏剧的平庸和刻板桎梏,以荒谬、粗鄙、毫无章法的语言来展现当时美国物质权力至上、精神空虚、伦理异化、缺乏自我认知的扭曲的社会价值,宣判了美国梦的破灭。他以自身的真实经验为戏剧创作的源泉,以荒诞的手法来剖析社会问题,表达其对现实社会表象及内在的深入思考。本文着重从福柯的规训理论剖析在社会束缚之下人们生存的困境与挣扎,以期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的探寻这部戏剧的现实启示意义。

  1. 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状况

赫希·福斯特在《谁害怕爱德华·阿尔比》一书中探讨幻想和现实的主题,暗示荒诞并不是现实的避难所,女主角玛莎只有勇于面对荒诞才能在现实中存活。他认为该戏剧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美国社会二战后家庭伦理的扭曲和畸形化,揭露美国社会家庭成员间、夫妇间关系的冷漠,爱情和亲情的虚伪;并通过对家庭的剖析来影射美国社会的千疮百孔,内部的腐朽不堪。梅尔·加索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自1962年采访阿尔比讨论他的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尼亚bull;沃尔夫》后,与阿尔比交往数十年。阿尔比童年被压抑的心理创伤,被收养的经历以及家庭观念与《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密不可分,梅尔·加索认为对阿尔比的研究不仅需要从社会、历史角度入手,也要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入手来阐释和解读阿尔比的作品。国外其他研究的主题多侧重于阿尔比戏剧伦理主题、死亡主题、美国梦的破灭、戏剧仪式和形式实验性、物质精神失衡的主题等。

2.2 国内研究现状

  1. 年,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台湾学者陈君义首次翻译的阿尔比的首部长篇三幕剧《谁怕吴尔芙》。后来陈慧在《美国戏剧论辑》中以“爱德华·奥尔比”为主题介绍阿尔比及其早期戏剧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但是她对阿尔比“荒诞派作家”的定位有失偏颇。其次,国内早期关于《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比较单一,集中在对其荒诞性、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美国梦主题的研究,有些研究有“拾人牙慧”之嫌,未能抓住其整体艺术风格,也鲜有对其仪式性、实验性的探索。阿尔比认为剧作家不应被“整齐划一贴上同一标签”。国内后期对阿尔比的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化,包括研究他剧中的中年男性的软弱和异化状态。比如:玛莎认为“男人通常是解决世界大事的”, 而乔治“娶了校长的女儿,人家指望他成器,而不是成废物,书呆子,一个邪了门内向的人,他屁事都干不成,一个没有勇气让人替他感到自豪的人hellip;hellip;”而对《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较为新颖的研究角度则有对他剧中的《圣经》原型、异化、男性气质以及戏剧表现形式的解读。然而,对比国外研究状况,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存在局限,对爱德华·阿尔比的研究深度有待拓展。

2.3 与本文有关的研究

孙瑜在《爱德华·阿尔比lt;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gt;的语用文体学分析》中认为在权力规训在建立和颠覆人物关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借助人物话语中凸显的性格特征,可以分析剧中的矛盾冲突并深刻反映戏剧主题。周宁在《被颠覆的男性神话-一阿尔比戏剧作品男性形象研究》中指出,传统的美国男性气质体现了构建于美国梦之上的美国主流价值观。而阿尔比对男性气质的颠覆不仅仅是荒诞派的表达,更是表现其对社会的批判。而米歇尔·福柯在规训理论中指出,权利是通过规训来体现的。学界专门用福柯的理论来研究阿尔比戏剧的并不多,但是就其本质来说,规训是权力一方对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人群的精神压迫。

  1. 结语

主人公遭遇的社会规训和其反规训的行为可以充分反映整个社会边缘人群遭遇的生存困境。鉴于国内外学者已经从荒诞性、存在主义、家庭伦理、戏剧手法等不同角度对《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借助福柯理论来剖析阿尔比作品的研究则甚少。本论文旨在通过米歇尔·福柯的规训思想,集中解读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乔治”这一角色在强权社会下自由人性被约束的生存困境。并且从“规训”与“反规训”的角度深入,揭示该戏剧展现游离在规范边缘的主人公所面临的男性气质缺失、家庭关系扭曲、集体沟通无能等问题,宣判了美国梦的破灭;同时反映该角色对社会现实的反抗。

本论文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